因为某个人是某领域的专家,所以面对他的话不管真假,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这样的事情想来很不可思议,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人们本来就倾向于相信专家,所以会有利益相关方来收买专家,故意制造错误消息。

今天我们当然都知道,糖是发胖的元凶之一,甜品是健康身材的拦路大猛虎。然而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制糖业以及大量使用糖的几个饮料巨头为了挣钱,就买通了一些科学家,说让人发胖的甚至患上冠心病的,主要是脂肪,而不是糖。于是人们就肆无忌惮地吃着甜品和零食。这个可耻的谎言,直到本世纪才终于逐渐被揭穿。

想要避免学界与商界勾结的闹剧,就需要警惕迷信权威的想法,尽量保持客观、独立的思考。

再进一步说,专家连自己的领域都有可能犯错和撒谎,那他们在跨领域时说的话,就更需要警惕了。所谓专家,通常只是特定领域的权威,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权威。

比如说一个毕生研究经济的专家,突然对病毒学产生了兴趣。他没有去过生物实验室,也对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对病毒学的发言,就很难让人相信。

当然,专家不一定是对的,有一定动机、维护自己利益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单纯因为对方是专家就相信它,这就犯了“诉诸权威”谬误;而反过来,如果单纯因为一个人的动机或者利益相关,就怀疑、否定他的观点,这又犯了“诉诸动机”谬误。

举个例子来说,你走进一家车行,说想要买车,这时候销售人员立刻热情地走过来,给你介绍各款汽车。他指着其中一辆,说这辆车很棒,得到了许多权威媒体的认可,是票选出来的年度汽车。虽然这辆车确实很好看,试驾手感也很棒,但你依然会怀疑销售说的话,认为这辆车可能没有那么好,他只是为了把车卖给你赚提成,才会说得天花乱坠。

尽管销售人员的动机的确是卖货赚钱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欺骗消费者呀——一个有良心的汽车销售,完全可以基于他丰富的汽车知识,给消费者推荐适合他们的好车,既说了真话也能赚到钱。

再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主张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女性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同样一份工作,女性拿的工资可能更低,晋升的机会也更小。于是,一些勇敢的女性会站出来呼吁大家关注这个现象。那么,难道能因为呼吁者是女性,就认为她们的观点不对吗?当然不能!

孔子说过:“不因人废言”。无论对方是谁,我们都不要迷信他的发言,也不要不做研究就否决他的观点。重复的调查,加上客观、独立的思考,才是我们辨别真相的武器。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