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参观那些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教堂,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堂里面通常有很古老的玻璃窗,从玻璃窗往外看,会发现东西变得扭曲了,有点像哈哈镜的效果。再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玻璃窗,底下要明显比上面厚。

这时候导游通常就会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玻璃其实是一种流动很缓慢的液体,在教堂里立起来放得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往下流,堆在底部,所以底下的玻璃就变厚了。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大误会。玻璃不是液体,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不会让它流动。

我们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人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用玻璃了,博物馆里有一些玻璃杯子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去博物馆看看,这些杯子还完全保留了杯子的样子,看不出有任何的变形。假如教堂玻璃长这个样子是因为流动的话,这些玻璃杯子早就应该流成一滩了。

科学家估计,一块玻璃就算过了几百亿年,比宇宙到今天的寿命还长,它的形状也不会有看得见的改变。

那你可能就要追问第二个问题了,既然玻璃不是液体,那为什么老教堂的玻璃底下比较厚呢?

假如你真的有机会拜访很多老教堂,并且仔细看过它们的玻璃的话,会发现其实不都是这样,偶尔会有几块玻璃,不是底下厚,而是顶上厚。物理规律是不会犯错误也没有例外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考虑,不是物理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中世纪的很多玻璃,做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侧薄,一侧厚。工人很多时候会把厚的一侧朝下安,这样更稳当。但也有些人不在乎,或者安错了。所以,有些玻璃的厚薄就是反过来的。

你可能还要继续追问第三个问题,那中世纪的玻璃为什么是厚薄不均匀呢?

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玻璃工艺比较落后,玻璃工通常是先做出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它摊平,这样出来的玻璃本来就不太均匀,再切割成一块块玻璃窗之后,往往就都是一侧厚,一侧薄。

后来的玻璃工艺进步了,玻璃工会把融化的玻璃倒在融化的金属上,让它漂浮着摊开,就能得到非常均匀的玻璃了。

现在你知道了,玻璃不是液体,几百几千年的时间里不够它流动的。教堂玻璃窗之所有厚薄不均匀,不是因为流动,而是因为制造出来的时候就不均匀。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