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远非海洋强国,自从甲午战争让清国北洋水师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海军建设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流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发展海军所必须的突破的一系列尖端技术,经济条件和工业基础也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积淀。这便是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这句话所反映的深意。所幸的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无数的新型舰艇相继服役,就连航母下水也已经有三艘之多。回望这段艰难的历史,正是依靠着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从困境中走出并最终实现超越。

第四节 傲视群雄的中国核潜艇

它是黑暗中的幽灵,潜伏于深海,当它出动的时候,任何庞然大物都经不住它的致命一击。它是深海中的“战狼”,当它们成群作战,即使是航母也无法承受它们的攻击。它是海军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它就是深海蛟龙——潜艇。

幼龙初现

时间追溯到1880年9月,在天津机械局,一艘外形奇异的小船完成了建造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可用,沉于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另水面一无所见,可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这艘由一位陈姓“道员”设计制造的“水下机船”,可以说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潜水艇。然而苟延残喘的清政府怎会有精力与实力去继续研发,在完成了在海河中的试航之后,便没有了下文。

中华民国成立。此时的欧洲,潜艇技术已经趋于完善,民国政府便寻求购买潜艇,以扩充自己海军的实力。1937年孔祥熙前往欧洲,曾与希特勒政府会晤,双方就包含两艘德IIB型潜艇在内的一批军火采购方案,进行了谈判。但随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同样作为轴心国的纳粹德国对华的军火销售被全面禁止,自然购置潜艇的计划也就戛然而止。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海军的潜艇梦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希望。在中苏“蜜月”期间,中国除了工业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支援之外。1954年6月,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成立,在成立之初,我国从苏联购买了2艘S级潜艇S-52与S-53,被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此后中国海军又陆续接受了其余6艘苏制小型潜艇。这8艘苏联二手潜艇,便成为了新中国海军的第一支潜艇部队。

羽翼渐丰

然而仅仅是二手货并不能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的《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613型潜艇建造技术。613型潜艇原本是作为S级潜艇的改进型而设计的,但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缴获了德XXI型潜艇的技术资料之后,对613型设计方案进行了巨大的改进,使得原本的“改进型”变成了完全的新型。根据苏方提供的613型全套零件与图纸资料,中国于1954年7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始了第一艘613型潜艇的建造工作。建成后便是名为“新中国15号”的国产03型一号艇于1957年完工交付。

通过首次自主建造03型潜艇,中国第一次掌握了现代潜艇的建造要领,跳过了困难而冗长的摸索期,为后来的现代潜艇设计节约了时间。但是03型潜艇仍然是二战时期的老旧的设计理念,因此中方随后进一步向苏方提出想要获得更先进潜艇的请求。随后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后,两国于1959年2月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将获得当时苏联最先进的633型常规动力攻击潜艇的全套图纸与建造工艺。

可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中央意识到继续依靠苏方提供技术支持已然不现实,在中苏全面决裂之前,中国利用苏方留下来的材料完成了两艘先行艇,与此同时加快技术攻关进度,1960年开始中国化修改和国产化工作,1966年2月,全部采用国产材料设备的第1艘033型潜艇,在江南造船厂的5号艇开工建造。自此拉开了033型大规模国产量产化的序幕,1968年下水,1969年6月22日服役。至1987年停产,共建造了106艘同型艇,成为了之后中国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在那个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弱小的年代,033型潜艇毫无疑问的起到了海军技术兵种的中坚作用。

傲视群雄

在苏联现代潜艇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常规动力潜艇的研发技术日趋成熟。1957年8月19日,美国的核潜艇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到达大西洋,至此不少发达国家纷纷斥巨资、着手研制核潜艇。做为无限动力武器的导弹核潜艇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面对核大国的威胁,中央决定下一步便是自主研发设计核潜艇。当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新崛起的中国也是观望态度,想要研发核潜艇,就只能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1958年夏天,他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便自此人间蒸发。直至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他才重新出现在30年没见的已然93岁高龄的母亲面前,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2014年2月10日, 88岁高龄的黄旭华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台,面对镜头,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也可以让血一滴一滴地流淌。”

从0到1,这其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毛主席当时对中国制造原子弹断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可是一生理智的毛主席在核潜艇问题上却坚定的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可见核潜艇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以及在建造技术上的艰巨性。

核潜艇属于特别复杂的高技术装备,研制难度不亚于航母。虽然新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没有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黄旭华带领开发团队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没有先进装备来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就拿起磅秤来称。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设计制造出中国首艘自主研发的核潜艇“长征1号”091型攻击核潜艇。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一代代潜艇科研人员为中国核潜艇的研发付出了青春与生命,号称“海洋杀手”096型核潜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核潜艇也早已甩掉了“水下火车”的绰号,但我国核潜艇的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除了科研开发者们的心血,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与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将来的超越又增加了几分把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下一代的核潜艇也终将补齐这一短板。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