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高速发展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当年矗立在深圳街头广场上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曾经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大加赞许。改革开放早期当时落后的中国铁路现状,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中国铁路运行的列车速度普遍较慢,出个远门需要乘坐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哐当哐当几天几夜,而且遇到春运等节假日绿皮车也一票难求。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在短短20年时间里,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完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出行革命。回首这段历史,从模仿到创新的思想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节 从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说起

回顾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其艰辛与不易,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负重前行的一个缩影。可谁又能想到,中国高铁的崛起源于一场不期而遇的意外,它的发展绕不过一位时代的伟人——邓小平。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政府经过几年的谈判准备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也在1978年10月底展开了对日本的友好访问。此行中的一个小插曲竟把高铁这个话题牵扯了进来,也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埋下了种子。10月26日,日方安排邓小平一行乘坐东海道新干线,这条铁路干线连接了日本的两大都市——东京和大阪,而邓小平同志乘坐的是其中东京到京都的370公里路程。

日本高速铁路称之为新干线。新干线从1959年4月20日正式动工,联结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都市圈。在1964年第18届东京夏季奥运会之前通车,在全球最早实现了高速铁路的商业化运营,时速突破200千米,营运最高速度为每小时210千米。这条线路的已有里程仅为日本全国铁路总长的3%,但却承担着该国25%的客货运量。而东京首都圈拥有的人口数目接近全国四成,运输能力早已饱和。新干线耗资达到接近4000亿日元,这在当时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它的建成极大地减少了三大都市圈间的时空距离,也让东京至大阪的铁路运营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不到2个半小时。

随后,山阳、九州、东北、北海道、上越和北陆等新干线相继投入运营,日本也一跃成为全球最早进入高铁时代的国度。

新干线的车体为“子弹头”造型的列车,牵引方式为分散配置,即每节车厢都安装了动力装置,这样一来运行速度也就更快了。这与原来的火车头集中牵引动力配置完全不同。分散配置将牵引力分散到各节车厢,让传统机车牵引瓶颈的牵引总功率实现突破。此外,分散动力系统的制动效率有所高,编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调速性能更好。即便一节列车出现牵引动力故障的情况,全列车的牵引功率也不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在高铁诞生后的数十年里,日本一直在高速列车的研制和轮轨系统方面拥有技术上的大幅领先。1997年日本新干线已经跑出了时速443千米,这里面问题最大的就是噪音和阻力问题。为了兼顾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一般列车的运行时速始终控制在300千米左右。这个速度水平也让噪音极大减少、运行稳定度得以提升。

新干线极大带动了日本各行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新干线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在悄然之间改变了日本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当年,坐在时速超过200千米的新干线上,邓小平同志感慨万千地说到:“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那时,中国人就立下了赶超日本新干线的愿望。谁能想到,39年后,美国加州州长在乘坐中国高铁时也情不自禁地说:速度很快!真是太棒了!

邓小平乘坐新干线的画面一经播出,立即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种快得像出膛的子弹一样的“子弹头”火车,成为了中国人对高铁最早的认识和憧憬。

彼时,中国大陆的铁路运输总里程仅仅为刚超过5万公里,其中大部分以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为主,只有少量的电力机车,更谈不上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停站多、晚点频繁,平均时速仅为40千米左右。相较同时期运营时速达到210千米的新干线高速列车,简直是天差地别。

中国铁路科研人员由此认识到了国内火车与新干线在速度上的巨大差距,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斗志,并暗暗把新干线当作了追赶的目标,决心造出属于自己的高速列车。想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提速增效是中国铁路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中国高铁恰逢其时,应运而生。

1980年,中国的高铁建设事业步入了规划阶段,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速铁路列车,让中国人民步入通往幸福生活的快车道,成为了全体铁路人的共同夙愿。京广铁路上石家庄到保定段的131千米成为科研人员的试验田,他们在这里展开了我国第一次高速铁路试验。车头采用的是从德国进口的内燃机机车,试验过程中,火车头驾驶室里配有司机、速度报告员以及卫生员。要卫生员干嘛呢?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为了紧急救治,卫生员的真正任务是随时测量司机的脉搏与血压,进而为评价高速列车的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最高时速虽然离新干线的210千米还有一定差距,也冲到了165千米,这也是我国一次载入史册的高速列车试验。

可以说,正是由于小平同志乘坐日本新干线的这次“意外”,拉开了中国铁路人砥砺奋进、一次次突破自我的序幕。时至今日,中国的高铁技术发展已经不是“追赶”,而是“领跑”,我们高铁技术发展已经步入到全新的里程碑时代!高铁让人民群众对祖国的发展速度有了全新的认识,高铁的背后是中国版的速度与激情,高铁也早已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名片。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