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中国空军现役的最新一代主力战斗机歼20和歼16等,航展进行的第一天,成交金额就达到2500亿人民币。在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回想起1996年的第一届珠海航展,中国空军参展的主力战机仍然是苏27/30系列。在短短26年间,中国从模仿者进化为领跑者,创造了一个个让世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这段岁月,并追溯到人民空军刚完成组建的1949年,我们将不止看到一段从模仿到创新的科技发展史,更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自强和不屈。
第二节 花开并蒂的战斗机
在世界航空工业中,有很多这种相爱相杀的对手,比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而中国的也有这么一对,那就是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当然,两家比较的并不是单纯的两个公司,其实是中国两个航空研发制造基地,沈飞一直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嫡长子”,其前身是张学良在1938年建的 “满洲飞行机制造”,1951年6月29日起名为“国营112厂”。1986年1月1日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而成飞的历史并不弱,其建厂时间为1956年4月,起名为“国营132厂”,是苏联援助中国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均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飞和成飞最大的交集在于,70年代的三线战略,处于国家整体航空布局的考虑,将原本位于沈阳已研发成功的歼-7整条生产线搬到了成都,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也随之搬至成都,但考虑到此时的沈飞仍有601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6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626空气动力研究所三家研究所支持,实力仍旧最强,歼-8仍由其开发。作为中国航空向第三代迈进的重要战机,歼-9设计过程中同时参照了米格-25和苏-17,制造一架中型战机,火力点重心从火炮向导弹转变,攻击目标是图-22“逆火”和美国B-1B超音速轰炸机,假象敌则是著名的F-4鬼怪战机。设计技术指标是当时中国歼击机性能之最,但有点脱离实际,因技术条件无法实现而于1980年取消计划。由于研发计划最开始是在沈飞手上,而歼-9的研发任务其实并不比歼-8少多少,基于此将研发计划转入成都611所。而这次转手就成了日后沈飞被黑的黑点。
历史上的航空研发史一再的告诫我们,中型飞机其实是一座大坑,我们想着造一架成本比轻型飞机高,但战力接近重型战机的中型飞机,但在实际设计中由于对设计指标和成本的把握不足,极有可能造出一架战力比轻型飞机强一些,但成本接近重型飞机的产品。歼-9如果当时成功了,也极有可能成为这个结果,但最终导致其项目下马,还是设计需求超越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水平天花板,即设计技术指标要求达升限26千米,时速2.6倍音速“双26”要求。而当时中国却难以拿出相匹配的飞行发动机,原计划的涡扇-6发动机的研发不能完成,占了很大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歼-9最终下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80年国家调整航空工业布局,削减了经费,才是这个项目最终停止的原因。
歼-9下马,但中国不能没有3代机啊。1984年,由成飞具体负责的“十号工程”新歼击机研制工作正式立项。鉴于成飞歼-7改的成功和歼-9的失败经验,考虑到发动机的掣肘,最终选择其为中轻型机的方向,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行之有效的,1998年3月23日,使用俄制AL-31F发动机的歼-10飞机首飞成功。最终量产时则是歼-10A,并在其基础上后续稳扎稳打的研发了歼-10B,歼-10C和歼-10S等,一再突破其机体较小,潜力低的瓶颈。
1990年至1992年间,中国购买了24架苏-27战斗机。之后,沈飞将苏联/俄罗斯专利授权的苏-27SK战斗机完成国产组装,并逐步国产化,生产出了歼-11战斗机。于是乎,人们质疑沈飞占有着最多的资源和投入,却没有创新,研发不力,这顶帽子就被网友扣了下来,当时的空军尽可能多的需要苏-27重型机去面对东海和南海的防空问题,毕竟是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才生产了歼-10作为三代机,在对抗中属于略显低配防御性战机。所以,保证质量和保证数量生产四代战机歼-11,生产比研发要紧迫的多。当然,后续沈飞也陆续研发四代战机歼-11A、歼-11B和歼-11D,以及称得上四代半的歼-15和歼-16,这份答卷堪称完美。
沈飞放在世界范围内也算优秀的航空企业,其研发实力绝对可以在全球中排进一只手的数量里,然而不是沈飞不优秀,而是成飞这些年太耀眼。就在沈飞努力吃透苏-27,进行生产基建项目和准备工作的时候,2008年成飞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研制计划也悄悄展开。2017年3月9日,歼-20已正式进入空军序列。
第五代战斗机是在更高的机械化平台上追求更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其突出特点是:隐形、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能力和超级信息优势。在单纯的空战较量中,在飞行能力上较四代战机比较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见下表),如果再视距内进行争斗鹿死谁手时难预料,但五代战机装备了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LPI无线网络技术,加之具备了更低的雷达反射面,有更好的生存和感知能力,这意味着在在未来的空战中,依然会出现,高代战机能打低代战机,但低代却无法纠缠高代战机,这也是将为何定义为新一代战机。
(1)远程空对空导弹:霹雳-21,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2D,近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0,近程空对空格斗导弹:霹雳-8;(2)精确制导滑翔炸弹:雷石-6;(3)机炮:一门23毫米双管航空机炮。
(1)机炮:一门20mmM61A2火神式六管旋转机炮;(2)6枚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3)2枚AIM-9响尾蛇导弹;(4)空对地构型;(5)2枚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2枚AIM-9响尾蛇导弹;(6)2枚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固定武器为一门30mmGSh-30-1机炮,挂架下可挂载AA-8、AA-9、AA-10、AA-11等空空导弹,各型空地导弹,各种炸弹以及火箭发射巢。
(1)机身安装一门M61A1“火神(Vulcan)”30毫米加农炮;(2)六个翼下挂架;(3)一个机身挂架和两个翼尖挂架一共可携带5435千克(12000磅)炸弹/火箭弹/导弹。
同已经服役多年的F-22战机相比,我们虽然在诸多飞控指数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F-22遇到的尴尬一样,F-22没有进行过实力相当的任务,所执行的任务都是在在不对称战争中大显身手,并不能验证其空中优势,而我们的歼-20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经过了各种飞行和军事实验,并最终列装在队伍中,但并没有经过战争的淬炼,能飞和能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歼-20,同伟大战机相隔一场战争。
在成飞主研发的五代战机成功之时,作为老大哥的沈飞怎会示弱,歼-31(FC-31“鹘鹰”)逆风飞扬。由于歼-20项目满足了空军对于五代重型机的需求,沈飞公司自筹资金自主研发第五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歼-31。2012年10月31日歼-31成功首飞。为了弥补此前沈飞研发战机存在的问题,歼-31从外表上看非常漂亮,突出了雷达隐身性能,属于多用途战斗机,可用于对地对海精确打击、防空截击超视距多目标攻击等,歼-31改装后还可作为航母舰载机。其高性价比更是一扫此前高价低能的名头。
歼-31将对歼-20构成有益补充,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两种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