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甚至人类健康,现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将外来物种入侵界定为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因素之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提及生物入侵,大家首先想到就是水葫芦、美国白蛾等,但是名不见经传的刺苍耳也不容小觑。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田间地头见到苍耳,有时候还会摘下来把玩。如今,有一种“假”苍耳,与常见的苍耳非常类似,但植株区别较大,这是一种有毒的入侵植物,名字叫刺苍耳。

苍耳(上图)与刺苍耳(下图)(图片来源:网络)

怎么分辨苍耳与刺苍耳?

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inn.),隶属于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 0.3~1.2 m,茎被短糙伏毛或微柔毛;叶披针形,具短叶柄,叶腋具有三深裂的黄色刺,长 1~2 cm;雄头状花序顶生,雌头状花序腋生;瘦果多数单生或稀少簇生在叶腋,圆筒状,长约 1 cm,被微毛,具有细的钩状刺;顶端有2个细刺状喙,一长一短,果成熟后极易脱落。

刺苍耳的识别特征(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其茎直立,叶狭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边缘浅裂或不裂,中间裂片较长,基部楔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管状,雌花序卵形,总苞囊状,花柱线形。刺苍耳的花果期是7~10月,因果实较大,主要是靠水流、动物和人的有意或无意传播而扩散,在母株周围由于散落的果实较多,多成团块状群居。与苍耳相比,刺苍耳叶子呈披针形,苍耳叶子阔叶形。

苍耳和刺苍耳比较图(图片来源:网络)

刺苍耳怎么来的?

随着国际贸易与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原产于南美的恶性入侵杂草刺苍耳已经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于1974年首次在北京丰台区发现它的入侵踪迹,当时它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其后,它便开始在我国迅速扩散开来,它的果实具有钩刺,可粘附在人和动物的身上,或混在作物种子中进行远距离传播。尤其是近年来,刺苍耳在我国的入侵范围迅速扩大,是在我国入关植物检疫危害性生物之一。

刺苍耳有哪些危害?

刺苍耳具有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不易铲除、入侵性极强等特点。一旦入侵农田和牧场,可危及小麦、大豆、白菜、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对农业构成了极大威胁。因为刺苍耳植株高大且具刺,不易被机械、人工去除;刺苍耳的果实可以混入籽粒较大的农作物(如玉米)种子当中,降低作物种子的纯度,并可以随种子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由于植株具硬刺,牛、羊等牲畜不食,刺苍耳泛滥成灾,满身长长的尖刺能对人畜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牧民的放牧。

刺苍耳的果实(图片来源:网络)

最重要的是,刺苍耳全株带毒,以果实最毒,鲜叶比干叶毒,嫩枝比老叶毒,其中毒症状出现较晚,常于食后二日发病,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有时腹泻、乏力、烦躁。重者肝损伤出现黄疸,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刺苍耳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是亲缘种,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并具有相似的生态位需求。在野外,刺苍耳与苍耳经常同域分布,苍耳往往是刺苍耳的伴生种。刺苍耳极有可能在与本地苍耳的竞争中,侵蚀苍耳的生境,占据苍耳的生态位,并有可能最终导致苍耳这一重要中药材的消失,危害当地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旦发现刺苍耳,应该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尽快铲除。

作者:陈晓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光明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