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有鱼

审核:中国水产学会 研究员 刘雅丹

大文豪苏轼这个人,出名的爱吃、会吃,以鲜美著称的河豚尤其是他的心头好。他有一首著名的《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整首诗读下来:春天来了,桃花开,鸭子游水,植物长芽,还有,吃河豚的好时候也到了!真是名副其实的三句不离吃。

苏轼有多喜欢吃河豚呢,同时代的宋朝人搜集过这样的故事:

据说苏轼被贬谪到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的时候,酷爱吃河豚,结果名声传出去,被一个士大夫听到。士大夫家里人正好在烹制河豚上很有一番独到的心得,于是他起心动念,想请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来家里来品评一番。苏轼听说有美食,欣然答应,到了日子就如约来赴宴。结果当天士大夫家里出现了一幕搞笑情景:一边是苏轼,坐在厅堂里纵情吃河豚;另一边呢,士大夫一家子人都激动地躲在屏风后面,大气不敢出——开玩笑,这可是苏东坡啊!他们都想听听这位大才子会用怎样的精妙辞藻来形容自家河豚。万一兴致来了写上一篇《河豚颂》,岂不赚大了!

令他们意外的是,苏轼只顾埋头大吃,根本没开口说一句话。眼看他吃得肚皮溜圆,筷子也停了,屏风后面一群人你看我我看你,失望得很。可就在这个时候,苏轼突然又举起筷子瞄准河豚鱼肉,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

河豚碗下死,做鬼也风流。任什么辞藻也不可能比这五个字评价更高了。屏风后面一家人“大悦”。

河豚有剧毒,这在今天几乎可以算常识。所以要吃到一口河豚鱼肉,非得经过相当一番折腾:要有经过培训、考试取得证书,非常熟练的厨师,经过大量练习,才能以河豚为原料,做出无毒的菜。很多地方还有讲究,说如果宴会上有河豚,那菜上桌之后,一定要请厨师先出来吃一点,等过一段时间,厨师没有出现任何中毒的迹象,宾客们才可以正式开始享用。

折腾归折腾,河豚鱼实在太美味了,据说它不光鲜美至极,口感也好,脆脆的有嚼劲。总之中毒的风险不但没能劝退食客,反而给河豚镀上一层光环,让很多老饕都把它当做是顶顶重要的美食——没吃过河豚,好意思说自己是吃货?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吃河豚中毒,甚至被毒死,但没办法,它就是好吃得叫人前仆后继,甘愿冒风险。后来还传下一句俗话,叫“拼死吃河豚”。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好吃的鱼有不少,但是似乎很少听说鱼是有毒的吧?河豚的毒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受过训练的厨师,又可以烹制出无毒的河豚菜呢?

河豚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在它的身体里含有一种叫河豚毒素的东西。这是自然界形成的最强毒药之一,只要半滴河豚毒素,就可以杀死一个成年人。不过,河豚毒素并不是河豚自己制造出来的。严格地来说,河豚是一种无毒的鱼,河豚毒素来自一种特殊的细菌——河鲀毒素假交替单胞菌。河豚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会吃下这些细菌。但河豚自己并不会中毒,而是把毒素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天长日久,河豚就渐渐地把自己吃成了一只“毒罐子”。

不过,河豚毒素主要出现在河豚的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等地方,它的肌肉里一般是没有河豚毒素的。所以操作熟练的厨师只要正确地处理河豚,就可以做出无毒的菜品。

更值得高兴的是,当人们大致搞清了河豚为什么有毒之后,就可以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控制河豚的食物,避免它们的体内富集河豚毒素了。

这就必须说到对河豚人工繁殖的研究。河豚的中文正式名称是河鲀,为了解决时常有人为了品尝其美味而中毒的问题,1993年,经原卫生部批准,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成立了“全国河鲀鱼安全利用协作组”,开展养殖河鲀鱼食用安全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养殖河鲀的毒性含量与野生河鲀相比明显降低,经过无毒加工处理,可安全食用。

2016年,原农业部通知,正式有条件开放河鲀的“禁食令”。这个“有条件”是指非常严格的管理要求,包括:一是管好养殖基地,养殖河鲀的基地要备案;二是管好加工,养殖河鲀的加工人员要考核,加工遵循安全加工流程;三是把好质量和产品安全,包括河鲀产品质量有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有全程可追溯制度等等。

概括来说,河豚的人工繁殖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前提下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只要严格按照上述的规定和步聚,就可以确保吃上安全、无毒的河豚。从此河豚不必“拼死”吃了。

不过,还必须再三强调,河豚并不是完全可以放心吃——未经严格管理的养殖、加工步骤,不是有证厨师做出来的河豚不能吃;野生的河豚更是绝对不能吃!还是要谨防误食哦。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