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艳妮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肖 农 重庆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教 授

一、孤独症的发现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Leo.kanner首次报道了11名行为异常儿童,这些儿童被诊断为儿童精神病,从婴儿时期开始表现为“不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情感关系”,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例如,语言异常或者根本没有语言、不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与人有目光接触、行为刻板等。他将这种疾病称为“孤独症情感交往紊乱”,即现在的“孤独症”。孤独症在被发现的几十年里,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美国的8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2.3%,我国约为0.7%。

二、孤独症的病因

经过近几十年的广泛研究证实,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教养方式无因果关系。尽管如今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神经心理学异常等存在关联。

三、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

孤独症儿童喜欢独自玩耍,虽然听力正常,但对家长多数指令充耳不闻。他们缺乏与人的交流愿望或技巧,不能参与合作性游戏。在表情、姿势的运用方面也同样落后,缺乏与人目光对视,面部表情单调,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者拒绝。同时,他们也不会向周围人显示或者炫耀自己,不能与家长共同注意周围发生的事物,对亲人的离去或归来缺乏应有的悲伤或喜悦。

四、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所谓早期诊断孤独症,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年龄界限,一般指的是2岁前就得到明确诊断。以下图片中的6个警示信号,可作为早期识别孤独症的高危预警提示。

1.半岁以上的孩子视力正常,关注玩具物品,但不关注周围人(图1)。

2.1岁以上的孩子不能模仿家长的动作、行为(图2)。

3.1岁以上的孩子听力正常,但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反应差(图3)。

4.1岁半以上的孩子想要某个东西,但不会主动用示指指给大人看(图4)。

5.1岁半以上的孩子不经常主动吸引家长注意力关注某个东西或事情(图5)。

6.家长给孩子指远处的东西时,1岁半以上的孩子不会目光随着家长手指方向看过去(图6)。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孤独症儿童家长误区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手段,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障碍。但是很多家长存在“贵人语迟”“孩子大点儿就好了”的观点,也有些人认为孤独症的预后效果不良,从而心存恐惧,往往拖延、逃避就诊或康复治疗。

孤独症儿童早期进行合理、个性化的康复干预,可改善儿童交流能力、社会交往技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如果您的孩子存在上图警示信号中的任意一项,请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筛查,若诊断为孤独症,则应早期运用科学的干预方法,使儿童尽早融入社会生活,获得更大发展。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