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
审核:周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夏天炎热的高温天气令许多人叫苦不迭。在难挨的热浪中,人们纷纷怀念起草长莺飞、舒适宜人的春天。然而作为哮喘患者,春天的快乐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宁愿忍受酷暑,也不愿与春天产生过多的接触。对他们而言,春天更像是扼住他们咽喉的枷锁,剥夺他们呼吸的快乐。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我国成年哮喘患者人数高达4570万。哮喘有多种类型,如运动型哮喘、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其中过敏性哮喘最常见,约60%的成年人哮喘为过敏性哮喘,约80%的儿童哮喘为过敏性哮喘。哮喘患者往往因接触过敏原或者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而导致哮喘发作或加重,通常表现为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废人一个如何回到正轨?我很自卑、抑郁、焦虑”,一名哮喘患者如是说道。更可怕的是,严重哮喘的急性发作甚至会导致死亡。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哮喘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会对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保护性反应,而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原本无害的过敏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损伤机体的破坏性免疫反应。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有哮喘家族史的遗传易感个体会产生气道炎症,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会相互作用,并且在神经调节失衡、上皮细胞及气道平滑肌结构功能异常的加持下,逐渐发生气道高反应性,在诱发因素(如过敏原、运动等)下,便会发生典型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哮喘临床症状。
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患有哮喘?
看到这里,相信会有不少人已经心存疑虑,怀疑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咳嗽等表现,是否在暗示着自己可能是哮喘患者。事实上,哮喘虽然常见,但并不至于“烂大街”。哮喘经常与其他疾病或诱发因素合并出现,如鼻炎、药物过敏、荨麻疹、运动后等。另外,哮喘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哮喘,那孩子患哮喘的可能性会增加。因此,如果家中已有哮喘患者,而自己除感冒外时常打喷嚏或鼻子瘙痒,眼睛经常发红、流泪且发痒,以及适量运动后觉得喘不上气,可以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明确自己是否患有哮喘。
在哮喘的诊断方面,基于过敏性哮喘患者比例之大,对过敏原的确定是重中之重。常用的方法是皮肤点刺试验,即用点刺针将皮肤表面过敏原液轻轻刺入皮肤,若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说明对这类过敏原过敏。当然,还有皮内实验、斑贴实验等识别过敏原的方法。此外,肺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动脉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对其他类型哮喘同样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哮喘危险因素
通过上文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哮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但是,不需要“谈哮色变”,哮喘患者也不要抱有悲观的情绪而对健康的生活丧失信心,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哮喘的诱发因素,便能有效减少哮喘的发生与发作。下面简单介绍哮喘的常见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1.吸入性过敏原 尘螨、宠物毛发、蟑螂、花粉、霉菌类等过敏原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诱发因素,它们会刺激气道产生过敏反应,释放炎症因子破坏气道,诱发哮喘的发生或使其加重。因此,应注意维护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干燥通风,晾晒床垫,勤换洗被褥,减少室内装饰。同时尽量少让宠物待在室内,勤洗宠物和宠物衣物。另外,在春季花粉飘散的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出门,可以佩戴口罩、眼镜等,以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
2.呼吸道感染 很多患者在感冒或气管炎后会诱发哮喘症状出现或加重,此时应立即就医,避免拖延导致病情加重。
3.劳累、熬夜 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迷走神经亢奋,从而诱发哮喘,因此,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4.运动诱发 大多数患者在短跑、长跑、登山等运动后会诱发哮喘发作,因此,此类患者应选择对身体影响较轻的运动,如游泳等。在运动前应做好防护,可提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激素吸入;在运动时用鼻子呼吸,并且准备好急救药物以防万一。此外,一些药物(如孟鲁司特等)对运动诱发的哮喘也有预防的效果。
5.微量元素缺乏 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发哮喘,因此,生活中可以多摄入富含此类微量元素的食物。
6.气候变化 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更容易在寒冷环境下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因而应加强保暖防护,减少冷空气吸入。
7.吸烟 吸烟所产生的烟雾会灼烧并破坏气道上皮,引发气道炎症反应,同时使神经裸露缺乏保护,对低刺激产生较强反应,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哮喘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杜绝吸烟。
8.情绪变化 哮喘虽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强烈的情绪变化(如大笑、大哭、愤怒等)都会导致气道狭窄,诱发哮喘发生,因此,应该保持平稳温和的心态,切忌情绪剧烈变化。
通过提高免疫力、增加防护、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即使是哮喘患者,也能拥抱春天,重新找回那份健康与快乐!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