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登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科技创新筑根基,有效破解生产经营瓶颈。十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机拥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大批量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机智能化发展进程持续加快,北斗示范应用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地面植保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设备应用更加广泛,植保无人飞机大面积应用,都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问题,降低了农业生产难度。

科技创新提动力,切实增加农业产出效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提高单产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根本出路;提高单产的关键,则在于良种和良法。十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功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通过建立基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中国种业企业逐步走进国际市场。大面积推广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了粮食丰产丰收,科技创新支撑筑牢“国家粮仓”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创新增质效,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传统上以高化肥、农药投入换取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造成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使农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十年来,我国加快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等节肥技术,以及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节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肥料、饲料、农药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0%以上,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实现由“治”到“用”转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6%,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率达80%,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效健康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强供给,引领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十年,为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不断增长和日益丰富的需求,我国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力量布局,大大充实和强化了果蔬、畜禽、水产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方面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成果供给,实现了我国农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确保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现代农民教育培育体系逐步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经营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实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有效降低了农业经营中不确定风险,显著提升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未来,应从技术创新源头和全产业链发力,持续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快推进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成果应用成功率的双提升,构建一个以农业产业为载体、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农业产业生态新体系,让科技创新不断赋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光明日报
作者: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