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徐春永(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022年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考圆满结束已有半月,作为加入长江江豚保护队伍刚满一年的“新兵”,我是第一次参加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亲身参与的新鲜劲时至今日都还在。回顾这次江豚科考之旅,想到自己从植物方向“跨界”到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感触很多。

这次江豚科考,比原计划时间来的稍微晚了一些,9月19日清晨,在科考队长郝玉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登上停靠在酒店边的2路公汽驶向了沙市码头。秋天的江水,辽阔的天空,绿水青山的画卷在前方徐徐铺开,科考之旅开始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长江生态环境好不好,江豚说了算

第一次参加科考,有点神秘感,但是又觉得很紧张,因为我是带着任务来的。

首先,为什么要搞江豚科考?是需要通过亲身参与来强化认识的一件事。毋容置疑,长江江豚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最核心的标志,保护江豚实际上就是保护长江生态,正所谓“长江生态环境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不清楚江豚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活动习性等基本信息,江豚就地保护也就无从谈起。通过定期科考准确掌握江豚在长江干流的生存动态和栖息地现状,进而评估分析江豚种群结构变化和保护成效,可以为今后国家层面的保护策略、保护区具体工作开展等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这次的江豚科考,是《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和长江十年禁渔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对于长江江豚及整个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江豚科考怎么个搞法?组织形式上四支队伍分段、同步开展长江干流水域江豚科考,考察方法上主要包括目视观察、被动声学监测、水环境采样以及影像辅助系统观察等。我所在的是宜昌至城陵矶分队,作为目视观察PO(Primary Observer主要观察者)成员,虽然对于鲸类截线抽样考察原理、被动声学监测原理等等及其试验设计方法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实际操作还能够驾轻就熟。其实我参加科考的初衷就是想了解考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还有全过程操作等,从实际效果上看,也基本达到了学习预期。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任凭日晒风吹雨淋我自巍然不动

科学和较为准确地观测出现江豚的数量、方向和距离等,是目视观察的基础,当然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任凭日晒风吹雨淋我自巍然不动”。这几天我给家里的小朋友简单地进行了科普,如何来进行目视观察呢?我总结了三点,每一点都很重要,具备这三点就能胜任一名科考小队员,那就是一要眼神好,二要不怕晒,三要会数数。系上安全绳,在90至-10的角度范围内匀速地旋转身体,目不转睛地盯着宽阔、奔涌的江面,任何一个漂浮物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枯燥并快乐着,那种感觉是可以完胜疲劳的。所以,把一首儿歌稍微改一下,就可以当作观豚的集结号:门前大江上,游过一群豚(不是鸭),快来快来数一数,24678…….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倍加珍惜当下的历史机遇

亲身参与科考,行进在滚滚长江上,奔腾的又何止是长江水。

首先一个就是当真正穿行在绿水青山之间,非常强烈的感觉到长江生态的确逐渐向好,江豚能这样的环境中栖息,善莫大焉。可能熟知白鱀豚和江豚保护历史的都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就提出了就地、迁地和人工繁育的三大保护措施,但是没能实现有效落实,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是非常遗憾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长江江豚的保护也是一路坎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丁老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了他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你说了别人根本不理你、听一点你的但回过头啥也不做、能听你的也愿意做一些工作,主动找上门来要做保护工作,这样曲折却非常真实的变化其实就是国家的发展理念、治理方式和全社会重视保护的观念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文明的进步,当然这种转变和进步是建立在综合国力基础上的。

实际上我所在的天鹅洲保护区也是如此。十多年前干旱,周边群众为了农业灌溉和江豚“争水”,但是今年旱情更甚,地方和保护区却是联手“蓄水”、人豚和谐共生;“洗脚上岸”的渔民丁泽良改行喂养江豚,一喂就是十几年、背都驼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江豚奶爸”;曾经捕鱼为生的杨家炎转型发展,现在俨然一个江豚卫士,前不久还捐款3万元给了白鱀豚基金会。很多这样鲜活的人和事,映衬我们这个国家的如今巨变。在今天从事江豚保护,政策、法规、环境、观念等方方面面都是利好的,所以真的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当然也要要倍加珍惜当下的历史机遇。

第二个想法,就是要系统、发展地看待江豚保护。我们都知道,长江生态是统一的自然体系,其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渔业恢复等都是江豚保护和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从食物链、生态链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江豚保护不应该是单一、孤立的,需要在整个长江生态大的框架内去开展包括江豚在内的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研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保护江豚就是保护人类的生态家园。由此说到保护区的科技工作,包括保护区在内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现阶段江豚保护需要和生态治理、岸线复绿、湿地修复等深度融合,同时也需要通过显示度、美誉度都很高的江豚保护成效,来进一步推进整个长江生态保护。

并且,物种保护或好或坏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然是累积变化的过程,就需要用发展的眼观去对待。真正意义上的江豚保护也已经开展了30多年了,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和面临保护发展新形势的今天,保护策略的调整完善、保护机制的创新创制、保护手段的更新优化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怎样去适应江豚保护新时代的到来。另外举个例子,江豚迁地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迁地种群背负的使命除了保种,就是要回归长江,最早的一批迁地种群或许已经老去了,如果可以让我说一句客观的话,我会说对那些一辈子没见过长江、更没有在长江里畅游过的江豚说遗憾跟抱歉,如果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也许他们宁愿归宿在长江里,就像战士要战死在沙场上。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江豚,让我们科学家能有机会去研究江豚,更能学习该如何保护江豚这一物种。尽管江豚保护不是写小说,但是科学地说,基于当前长江生态环境逐年向好、江豚迁地种群有一定数量基础等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迁地种群的野放试验显得非常有必要且条件趋于成熟,利用迁地保护工作成效来促进野生种群的恢复增长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第三个想法,长江江豚保护需要关注和热度,更多的是要坚守。因为江豚是长江生态保护指示性物种、,很萌很可爱,江豚成了一个“明星物种”,全社会对于江豚保护都很关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克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江豚保护的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江豚保护取得的成效是过去几十年多措并举累积的结果,即便这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也只是仅仅让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而已。所以任重道远,江豚保护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坚守,久久为功地做好研究保护的各项工作。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张新桥博士说王丁老师的发际线越来越靠后了,王克雄老师在这次科考中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观察员,向王丁、王克雄老师和很多我不还太熟悉但我知道他们为白鱀豚和江豚保护奉献青春的科学家们致敬。试问大江碧波,何谓学以报国?青丝成了白发,梦里铁马冰河。同时也向这次科考的志愿者致敬,希望纬来能有更多元的参与,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长江江豚。。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