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即将到来。在寒冬,不少野生动物很可能面临食物短缺问题,尤其是每年长途迁徙而来的野生候鸟。那么,对饥饿中的野生鸟类进行补饲(流浪动物补饲不在此列,重点针对候鸟),到底是个人善行呢,还是有着极大的生态风险?究竟该如何对待补饲?

在今年的候鸟迁徙季刚开始之际,绿会研究室汇集了此前相关鸟类专家对冬季野生鸟类补饲研讨的科学建议,供各地保护地的志愿者参考。

1)不宜轻易补饲野鸟

补饲及长期饲养野生鸟类行为至今仍屡有发生。相关专家认为,“补饲”是一种以集体性的、主动性的、有组织性的、目的性强的行为(主要非个人行为),而“投喂”是一种具体的动作的描述,通常表现为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主动投食。投喂也是补饲的一种手段。总体来讲,“补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有组织性的集体喂食野鸟、刻意种一片稻田不收割留给野鸟食用、或者刻意留下部分鱼类等水生生物供鸟类采食等。

补饲行为短期内能在寒冬解决部分鸟类的缺食问题,但近年来科学界也越来越有共识,即从长远来看,补饲行为会对野生鸟类的健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公共健康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对此,绿会鸟类专家组认为,不反对一切补饲野生鸟类的行为,但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补饲;应避免随意补饲、甚至长期饲养野生鸟类。具体哪些情况下可以补饲野生鸟类(主要指候鸟),所考量的基本原则有:

(1)在自然生态出现显著人为破坏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当修复,其中就包括补饲和投喂的行为。

(2)当关键性物种、或者重要的生物群体发生系统性的负向(负影响)人为改变时,可以进行紧急性投喂或者采取补饲手段。比如,濒危物种由于人类行为影响导致其处于饥饿状态的紧迫时段,可以进行补饲。但应该以最小的量(包括食物量和时段),作为临时性紧急救助来进行。

补饲野生鸟类的行为应该充分考虑特定物种对栖息地或越冬地生境的客观条件及变化,有计划地科学开展,并适时依据客观条件进行调整。尤其需要关注特殊时间区段内出现的气候变化,如气温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及对所关注物种紧密相关联核心因素的关注。因为这些核心因素的变化,往往是导致所关注物种行为产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整理 / gone 审核 / linda 编辑/Pierre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