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TAC ID: G000039.202200)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赵蓉英作为主旨报告嘉宾,分享了自己在学术话语权方面的思考与观点。

(以下为整理内容)

提高科技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因子,学术影响力、学术话语权已经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尺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学术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期刊排名方面,当前我国有96种期刊进入学科排名前25%,25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3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衡量研究影响力的另一重要指标——论文引用数量,20年前中国仅能排在世界第13位左右,到了2021年,中国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计量学研究领域,2001年CNKI(知网)论文发表量为8篇,到2021年增长到424篇;WoS数据2001年为32篇,到2021年为481篇。

学术话语权是学术影响力的进阶。什么是学术话语权?有学者偏向学术话语权利的含义,也有学者偏向学术话语权力的含义,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力”和“利”的统一,即学术主体通过各种话语表达形式,对外传播其学术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并引导其他行为体认识和行动的能力。

学术话语权包括生产、传播和影响三个阶段,成果传播是形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术话语权具有主体性、引导性、传播性和影响性这四个主要特点。根据学术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又提出了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了这些指标,对于学术话语权的认识就可以做到更加客观和立体。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曾强调:“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构建科学的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总体水平,是新时期学术领域艰巨的使命之一。

▲计量学影响力研究领域国内论文发表情况分布图

怎样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有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提高学术引导力。引导受众按照既定的结论、制定的标准行事。具体方法包括增强我国学术话语权主体实力,提高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标准制定等。

二是提高学术成果的国际学术传播力。要着力搭建属于中国的学术话语传播平台,积极拓展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如关于学术讲座、研究动态、课题成果的报道、具有特定价值指向的学术观点或论述等。

三是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做到“保质保量”。兼顾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保持学术成果高生产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术成果质量。

四是注重“用户反馈”。从话语权“真理原则”和“道义原则”出发,努力扩大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范围内的受众,并密切关注受众的反馈,不能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力求中国学术话语在全世界范围的受众群体中既“能接收”还“能接受”。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彻底摆脱了“落后挨打”的过去时,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很多都是基于西方历史经验、概念、逻辑和话语,我们仍然被“挨骂”所困扰。提升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学术领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也是一个向世界宣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的好途径。

(来源:“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微信公众号)

来源: 北京科技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