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早成鸟和晚成鸟,因为早成鸟与晚成鸟对自已的雏鸟认识情况是不一样的。
早成鸟 孵化出壳后,眼和耳孔都已经张开,身上绒羽水分干燥后,就跟随亲鸟离巢。行走、啄食,如鸡、鸭,鹤、鸵鸟等。
晚成鸟 80%鸟类的雏鸟孵化出壳后又瞎又聋,全身裸露无毛,仅有少量的稀疏绒毛,软弱无力,不能站立,必须依靠亲鸟喂养,在巢内停留很长时间才能出巢活动,出巢后还需亲鸟教给取食方法,如啄木鸟、雨燕、鸠鸽、麻雀等。
如果把鸭蛋或鸡蛋(早成鸟)放到鹫或鸢(晚成鸟)的巢中,要不了多久,巢的主人就会进巢抱蛋。当“养子”出壳后,亲鸟还不辞辛劳地取食来喂养它们,但当小雏绒毛干燥后,很快能活动起来时,亲鸟终于发觉这与自己的雏鸟相差太远了,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于是雏鸟就惨遭杀害和吞食。显然凶猛的鹫或鸢是不可能去培养一只温和的幼鸟,它们要训练的是一批和自己一样的猎杀者。
鸟类学家曾把各种蛋放于正在孵育的母鸡身下,并及时地观察试验情况,发现它对鸡蛋与一团石膏都是同样地关怀。不论最终出壳的是小鸡还是其他小鸟、出壳的小东西是亲自带领还是被弄死,但在孵蛋时总是一样对待的。然而并非所有母鸡都能带领由其孵出的幼雏,有些母鸡能接纳向其靠近的鸡类幼雏,因为它们只认识鸡类雏鸟的绒羽,这种绒羽反映了它们的祖先——南亚原鸡幼雏的羽色。与早成雏有明显区别的不会走动、身上无绒羽的晚成雏,母鸡是很少能带领它的。有人在晚上把快出壳的渡鸦(晚成鸟)蛋放在家鸡窝里孵化,第二天前去观察,这个咯咯叫的母鸡已把刚孵出壳但还不能移动的雏鸟啄死。
因此,为了研究或观察的需要,就应及时地分离即将被母鸡孵出的晚成鸟类的异种蛋,时间要赶在幼维还未发出肌叽声或啄击外壳的声音之前,把它们放到孵化箱中,继续完成其最后的孵化阶段,才能保住这些实验或生产用的晚成鸟幼雏。
野鸭的蛋任其大小及色泽与鸡蛋相差十分悬殊,都会被母鸡接受孵化:雏鸭出壳后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于小鸡的叫声,而是按野鸭类的啸鸣声鸣叫,母鸡仍然会接受育雏。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与野生原始种类相近似的家鸡,并不象已经高度驯化了的来抗鸡品种那样,丧失孵蛋带雏的本性,甚至在家鸡的巢中放一个马铃薯也能抱孵,但早成鸟的亲鸟必须先听到到幼雏叫声才会表现出带雏的天性,而不是根据雏鸟的形象。因此,晚成雏在家鸡的巢中会被视作外敌而杀死,而早成雏却不被区分为异种,会被养育下来。
鸟类学家又用一只绿头鸭来做试验,这只绿头鸭在小岛上孵蛋时,他把一只彩鸭蛋放进去,在雏破壳那天,他用望远镜观察,那只出壳不久的雏彩鸭在沼泽地上徘徊乱跑,到处觅食,而绿头鸭仍坐在原地继续抱孵。这种彩鸭雏鸟与绿头鸭的雏岛十分相似,却不能消除绿头鸭继续孵蛋行为的本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彩鸭雏鸟先出壳,自己的蛋还没有出壳,这时绿头鸭还未能从习惯的孵蛋本能中觉醒过来,转入到带雏本能。锦鸡在孵化蛋时如把环颈雉的蛋放其身下,雏破壳而出,最初钻在亲鸟羽下蠕动,锦鸡也其像雉鸡的亲鸟那样抚育它。其后母锦鸡突然注意到头顶有异族标记的环颈雉,认出它不是自己的子女,立即惊慌地去啄咬幼雉,但程度并不严重,因为这幼雉毕竞与其雏有相似之处,于是“养母”的抚爱之心又被唤起。这样反复几次,直到锦鸡对这个寄养的雏雉习惯为止。
要使晚成鸟孵异种蛋,并在孵化出后能很好地抚育雏鸟就必须考虑生物学上的相似性。例如由乌鸫抱孵歌蛋,让雀鹰蛋给大鵟孵育等;孵出后的雏鸟都能得到喂养。早成鸟的幼雏孵出后不久,就能对其亲生父母与别族的加以区别。绿头鸭的雏鸭能识别出本族的鸭妈妈,而鸭妈妈也能识别它的一群孩子,一只异族的小绿头鸭进入另一群将遭到啄赶。相反,一对乌鸫不仅给自己幼雏喂食,同时对闯入的别族雏鸟也给饲喂,这种现象一般都可以观察得到。在家鸽饲养中,如果把孵出后不久的雏鸽加以调换,只要日龄、大小差不多,亲鸽也不会发现。其原因可能是鸽巢太小,光线昏暗,亲鸽不能仔细看清幼雏,只管张开嘴把鸽乳呕吐给雏鸽。但待长大会飞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亲鸽见异族雏鸽飞来就将之啄开,偶然也有亲鸽喂非亲生幼鸽的现象。
不少鸟类,尤其是老的雄性鸟在育雏时常常会表现出取食饲喂的本能。从对成年歌鸲和红喉鸲的观察中,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惊奇的现象,这些鸟对面包虫本来非常贪食,但到春天,当它们的求偶、交配鸣叫时间一过,再喂面包虫,只是衔起来啄死而不吞食,并不断发出特别恋巢的鸣声,不安地跳来跳去,反复寻找空隙尝试将食物塞进巢内。当然,动物本身并不了解现在是雏鸟应该需要饲料的时候了,该去喂雏了,也不存在所谓回忆,没有谁来通知它们现在应该要这样做。
还有一个极好的例子,有位鸟类爱好者饲养了一只温顺的寒鸦,夏天,他把一只尚需喂食的秃鼻鸦幼雏塞进寒鸦的笼内,只见寒鸦立刻走到食缸边取食,把肉块刁给新来的同笼者,只要小秃鼻鸦需要,寒鸦总是反复地喂食。人们了解到寒鸦的喂食是一种本能欲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愉快而激动的行为表现。
鸟类的孵卵和喂雏全是一种反射性的本能活动。人们为了证实亲鸟喂雏是完全出于本能,曾做了各种实验。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木板制成人工巢箱,前面留有洞口,以备鸟能钻进箱内筑巢繁殖,而在巢箱的后壁上开有活门,与隐蔽观察棚相通连。当巢箱内的雏鸟孵出后,实验者手持一个假的雏鸟头部从活门伸向巢洞口处“索食”。假雏鸟是把一个剥制的小鸟头套在镊子上,借镊子的运动可以模拟假雏的嘴张合。由于这个人工制造的雏鸟每次索食都最积极,头伸得最高、口张得最大,因而使亲鸟每次喂雏时都优先照顾了它。显然喂雏鸟的亲鸟既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记不清哪些是刚喂过的,哪些还没有喂过。
我们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小型雀类竟然能饲喂比它自己体型大很多倍的杜鹃的雏鸟,而从来不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我的孩子?”。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等本能活动,就好象是一部事先已经安排好程序的、极为精密的自动控制机器。它在内外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下得以启动,一旦发动之后,它就会不停顿地走下去,而且越走越欢,从而确保繁殖的成功和后代的茁壮成长。万一当这部机器走得正欢的时候丢掉了巢窝或雏鸟,它那强烈的育雏本能会使之“饥不择食”地匆忙选个另外的对象抚养。曾有不少报导,当成对燕子、麻雀和雨燕等亲鸟正在紧张地饲喂自己的雏鸟时,突然会杀出一个不速之客前来饲喂,参加这个育雏队伍,原来这种不速之客多半是刚刚失掉对象和孩子的个体。
绝大多数鸟类的幼维都不认识它们的父母,特别在刚破壳以后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这是因为识别父母或天敌的能力不是遗传得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出壳后第一个看到并饲育自己的就是父母,这就是所谓的“有奶便是娘”。
衔虫飞来的亲鸟落在巢边所产生的震动,以及亲鸟或者其它移动时的影像,都对维鸟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从而引起反射性的张口求食动作,不管是谁喂的都会照吃不误。雏鸟的求食反射对于亲鸟又是一种莫大的刺激,而且哪一只雏鸟的脖子伸得最长、口张得最大、叫的声音最响、口腔颜色最鲜艳,它对亲鸟所产生的刺激也最强烈,使亲鸟不由得把衔来的虫先喂给它吃。已经吃过食物的雏鸟,
在下一次亲鸟归巢时,索食活动自然就不很积极了,从而亲鸟能够毫不偏向地把它的雏鸟都能抚育长大。
(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