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鸟是否认识自己的蛋?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准确的答案是有些进化高等的鸟类能认识,而大多数低等鸟类对自己的蛋缺乏识别和分辨能力。

事实上有些鸟类能把放进它巢内的其他鸟蛋抛出巢外,有些警惕性非常高的鸟类,像寿带鸟等在产卵期间只要它的巢和卵被人们有所触动,常常能对它的繁殖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弃巢而去。还有鸵鸟和某些鸥类也能准确识别自己的蛋。这样看来,有些鸟类是能认识它自己的蛋的。

然而鸟类学家通过研究证实,大部分的猛禽、鸡形目、雁形目及许多其他类群的鸟,不仅不能识别自己的蛋,而且给它找来形状类似蛋的东西,它们也能坐孵,对颜色也不加注意。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天鹅孵瓶子,鹬科鸟类中带有彩斑的蛋由一对鸽子在孵化的情况。

有人在研究海鸥及海燕被换入不同的蛋时,发现鲜红刺目的蛋色是不被接受的,而对单一白色或绿色上有棕色斑点的蛋,也容易被怀疑,不过并非绝对排斥,最终熟悉了以后还是能接受孵化的。

关于亲鸟对不同刺激的行为效应也作了一些研究,如在鸟巢内的蛋旁放置多种变异的模拟蛋,变换蛋上色斑的强弱、蛋的大小、改变色斑底色的衬托以及正常卵数量等刺激。如果使刺激超量,例如把蛎鹬原来的蛋换以超大的假蛋,或把蛋具有细点的与金眶鸻相似的剑鹟蛋,换上是大斑点的蛋等。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的鸟对蛋的偏爱选择性是各不相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鸟,它们本身就是食蛋者,在繁殖过程中需要用很有营养的蛋来营养自己,如渡鸦、海鸥、银鸥、黑背鸥等就是如此。但是奇怪的是,它们从不吃自己巢内的蛋,而是倍加保护,专心孵化。据观察,乌鸦和鸥类都把巢视作不可侵犯的“家”,只要巢中有大体相似于蛋的东西都一视同仁。把银鸥产在自己巢中的三只蛋,全部调换成异种蛋,这一对亲鸟也照孵不误、绝不会去伤害这几个蛋。但如果把银鸥的蛋搬到距离它的巢一米以外,这个蛋就会被其父母啄食掉。

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就利用家鸡来成功地代替家鸭孵鸭蛋,向正在孵卵的母鸡窝内人工放置鸭蛋、孔雀蛋、火鸡蛋、鹌鹑蛋、松鸡蛋甚至圆玻璃球等异物,它都毫不犹豫地伏在上面孵卵不止。有人看到一只夜鹭整天伏在巢内去孵一块木制的儿童积木;英国的红嘴鸥长时期地把一颗空子弹壳当作卵来孵;美国有一只秃鹫,一连几个星期都坐在被它抓进窝内的一个白色橡皮球上。鹰和鹫类的蛋都以白色或淡色为主,形状近于球形,因而毫无疑问这只秃鹭误将皮球当作自己的蛋来孵化了。

荷兰有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名叫廷伯金,他异想天开地在一种海鸥——银鸥的巢里进行了十分有趣的实验,并且取得令人惊异的结果。他先用木块模仿银鸥蛋的形状,做成各种大小的木蛋,并分别用蓝色和黄色的油彩涂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斑点和花纹。以后更进一步用木材制成完全不象鸟蛋的物体,例如圆柱体、菱形体以及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块,外面也涂绘类似银鸥卵色的花饰,他还用玻璃制的假蛋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除了具有棱角的以及表面过于粗糙、因刺激雌鸟腹部不舒服的假蛋之外,银鸥几乎对于所有各种类型的假蛋全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立刻爬上去孵化。从对所实验的各种假蛋被孵效果作比较,可以发现雌鸟最喜欢孵的是那些带有斑点的、表面圆滑的以及形体比较大的假蛋。于是廷伯金又做了两个体积相差20倍的木制假蛋,都涂上同样的颜色和光纹,一起放到银鸥的巢内,看它产生什么反应?结果发现这只雌鸟非常偏爱那个大的假蛋,三番五次地想设法爬上去孵它,但由于这个假蛋的体积过于巨大,使银鸥一次又一次地滑下来,尽管孵蛋是如此的困难,银鸥仍然一点不泄气。这说明它不仅不能够认识自己的蛋,而且对蛋的形状和大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爱,也就是说鸟卵的形状和体积能对视觉产生较强烈的刺激,从而促使神经中枢发生有关繁殖行为的反射活动。对银鸥所做的实验还发现,雌鸟对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它所产的蛋。如果将巢内的蛋拿出来,放到距离巢不远的地面上,这时雌鸟仍然是顾巢不顾蛋,先坐在空巢上,然后伸着脖子用嘴去勾蛋,如果勾得着的话,就立即将蛋一个个地扒回巢内:如果勾不着,那么它根本就不再去管这些蛋,而宁可坐在那里去孵空巢。

从上面这些实验至少可以肯定:某些鸟类,特别是低等鸟类,对它自已的蛋缺乏分辨力,而且对巢的依恋超过对蛋的关心。至于这种情况在整个鸟类中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于对各种鸟类进行大量的实验来加以验证。不过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了解寄生性产卵,为什么能够成为可能这个生物学适应性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在自然界中有少数鸟类自已不筑巢也不孵卵和育雏,而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内,代为孵化和育雏,称为寄生性产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大杜鹏,也就是我们在春季经常听到叫声的布谷鸟,目前发现它能向125种鸟类的巢内产卵,所产卵的大小和颜色与其寄主所产的卵有些相似,这确实归功于自然选择的无比威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论及杜鹃产卵习性的专著都常常夸大了这种相似性,有的文章甚至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杜鹃是一个能够因地置宜地产出千变万化卵色的“变色龙”。其实根据在我国各地采集所见的杜鹃卵,不论从卵的大小、颜色和花纹来看,都与其寄主的卵有明显差别。所以在解释寄生性产卵的生物学适应问题时,既看到杜鹊在产卵方面的一些有利适应,也应看到它的寄主对于卵的分辨能力较低的特性,这才是比较全面的认识。

所以多数鸟类对它所产的卵认识是模糊的,它们的孵卵行为完全是一种反射性的本能活动。

鸟类为什么识别自己卵的能力不强呢?其实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大部分的鸟都有自己的巢穴,而且很多鸟会将鸟巢建在树上、悬崖峭壁上、洞穴里等,因此,鸟蛋不可能混淆,所以,它们也就没必要有识别鸟卵的能力,随着进化演变,逐渐这项识别蛋的能力就被遗传没了。

(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