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冠棱背龟,拉丁学名:Batagur kachuga,英文名:Red-crowned roofed turtle,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地龟科潮龟属。

红冠棱背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极危物种”。

红冠棱背龟于2003年被纳入附录II,隶属于潮龟属名录。2013年,该属目录被删除,改为单独列出的种。

目前,除附录I所列的两种外,所有已知的潮龟属物种均列入附录II:马来潮龟(Batagur affinis)和潮龟(Batagur baska)。在附录II的清单中,还有一项注释,注明“商业目的野生标本零配额”,针对的是咸水龟(B. homeonsis)和缅甸棱背龟( B. trivittata)。附录II中列出的另外两个物种是三线棱背龟(B. dhongoka)和红冠棱背龟(B. kachuga)。

建议的目的和影响
该提议寻求将红冠棱背龟从附录II转移到附录I。如果该提议获得通过,将禁止野生来源的红冠棱背龟标本的国际商业贸易。该物种所有标本的国际贸易将根据《公约》第三条的规定加以管制。

如果红冠棱背龟被列入附录I,有意以商业方式出口和贸易红冠棱背龟标本的繁殖活动,须根据第12.10号决议(CoP15修订版)“为商业目的而圈养饲养附录I动物的活动的登记”,向秘书处登记。

遵循列入准则
关于将该物种列入附录I,支持者认为该物种特别第9.24 号决议(CoP17修订版)附件1的标准C ii),因为该物种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并受到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包括污染和水文工程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以及非法消费和非法国际宠物贸易的过度捕捞。

支持者说,红冠棱背龟正在或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因为有记录显示在国际贸易中发现了该物种的活标本,特别是雄性标本,最近的记录表明贸易正在进行中。支持声明的结论是,由于该物种数量的持续下降和对该物种的持续威胁,这两种情况预计将持续到未来,任何对该物种的贸易都将对其地位产生有害影响。

支持者声称,由于其鲜艳的颜色,它受到了消费开发、国际宠物贸易的威胁,以及由于污染和水文工程对其主要河流栖息地的系统性影响,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Praschag等人,2019年)。支持的陈述缺乏野生红冠棱背龟的生物学信息,但据说它的世代长度为25年。

支持声明指出,由于大型水文工程及其对河流流动动态、筑巢海滩和水污染的影响,红冠棱背龟的可用栖息地正在减少(Das 1991, 1997;Choudhury et al.2000)。其他影响包括与热生物学和健康有关的影响,以及被渔网缠住的影响。

支持者表示,在过去的12-13年里,除了昌巴尔河(Praschag等人,2019年),没有关于红冠棱背龟的可靠记录,昌巴尔河的成年繁殖雌性估计约为500只。在Praschag等人(2019)的基础上,支持者声称,尽管缺乏定量数据,但推断出在过去50年至少减少80%的种群数量是现实的,而且还在继续。

就现状和趋势而言,支持声明指出,由于观察到的、估计的、推断的或怀疑的种群规模在过去10年或三代(以较长的时间为准)减少≥80%,根据开发和/或栖息地的减少,减少或其原因可能没有停止,可能没有被理解,或可能不可逆,IUCN将红冠棱背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红冠棱背龟似乎符合第9.24号决议(CoP17修订版)附件1的标准,可以列入附录I。秘书处建议通过这项建议。

编译/YJ 审核/绿茵 编辑/Pierre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