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露节气的过去,天气愈发寒冷,以往凉爽舒适的秋季就要结束,即将迎来寒风刺骨的冬季。在这银装素裹的冬季,凌寒绽放的梅花和“一花香十里”的蜡梅成为了冬季引人驻足的必赏之花。然而说起蜡梅这种植物,很多人却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不清楚应该是叫做“蜡梅”还是叫做“腊梅”。

图片

蜡梅品种:报春,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剖析一下该植物的正确名称,规范其叫法。

01

是“蜡”还是“腊”?

许多人习惯叫做“腊梅”,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植物的花期是从 11 月到次年的 3 月,花朵主要在寒冬腊月中盛开,因而将其叫做“腊梅”。二是唐朝杰出诗人杜牧在《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羣》的诗句中说到:“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两年花”,一些人便以此作为佐证,认为自唐朝开始就已将这种植物叫做腊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遵循古法也叫做“腊梅”。

其实以上解读皆是有误。

首先在寒冬腊月里并非只有蜡梅这一种植物的花期单独开放,还有梅花和山茶花等植物。此外,蜡梅并不单单只在冬季开放,还有一种特有的夏蜡梅,更是在炎热的夏季中盛开,其花朵芬香且美丽,观赏价值极高,是中国二级保护珍稀野生花卉。因此,以腊月寒冬这个时间点的“腊”字来对蜡梅进行命名是不恰当的。

其次唐朝诗人杜牧在《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羣》一诗中提到的:“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两年花”,然而该诗并未清楚的点明蜡梅的形象特征,因此不能区分是蜡梅还是腊月里的梅花。此外,有研究发现蜡梅是自唐代才刚开始被认识,并未大面积普及和利用,而到了宋代才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木走上历史舞台。因此结合历史背景上看,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腊梅”很大可能是泛指腊月里的梅花。

图片

蜡梅品种:十月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而“蜡梅”一词直到宋代才首次出现,彼时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第一次公开对“蜡梅”下了定义,他在自注中写下了这样一段短话:“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

由此可见,之所以叫做蜡梅,是因为蜡梅花像蜡做的,且花香与梅花的香气相似,所以黄庭坚称之为蜡梅。这是蜡梅第一次被科学地描述了特征及名称,后世的文献也大多引用黄庭坚的叙述,由此才有蜡梅的画作出现。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蜡梅的发展,使其成为文人骚客的“座上花”,黄庭坚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蜡梅花神”。

事实上,蜡梅也如其名,花瓣一般呈浅黄或者黄色,并且其表面有一层蜡质,摸上去有蜡质感,比较硬,故以“蜡梅”为名十分贴切。后来黄庭坚的好友苏轼也作了一首诗:“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诗句巧妙地阐述了“蜡梅”名称的由来,此举更是强化了“蜡梅”这一名称在民众心中的印象,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都接受了该名称,并以此传播开来。

南宋诗人范成大所著的植物梅巨著《范村梅谱》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集本草大成的《本草纲目》也都沿用了“蜡梅”一词。而在现代历史中,《中国植物志》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两大权威著作也为蜡梅正名,将“蜡梅”作为正式名。因此,如今蜡梅的规范叫法就是“蜡梅”。

图片

蜡梅品种:素心白荷,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02

蜡梅是梅的一种吗?

由上我们知道了蜡梅的正确叫法,但有时候因蜡梅有一个“梅”字,很多人会以为蜡梅是梅类的一种,与梅花有着相近的“血缘”关系。其实不是,从植物分类上看,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而梅花是蔷薇科杏属,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蜡梅之所以名为“梅”,是因其与梅花花期相近,且香气还与梅花类似,所以才有人误认为蜡梅是梅类。

蜡梅是落叶灌木,而梅类多是小乔木,稀见灌木。蜡梅的叶对生,全缘无齿,而梅的叶互生,而叶缘有细锐锯齿。蜡梅花色像蜡黄色,香气浓烈,而梅类花色一般为红色、白色和粉红色,香气清新淡雅。梅类有果梅和花梅之分,果梅的果实可以食用,而蜡梅果实成纺锤状,含有蜡梅碱等生物碱,人畜一旦误食,轻则腹泻,重则抽搐休克。

蜡梅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拥有上千年的栽培史,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园艺花木,更代表了一种傲骨铮铮,高风亮节的精神。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混淆了蜡梅的名称和种类,厘清蜡梅的正确名称和种类,对于了解蜡梅、欣赏蜡梅和传播蜡梅文化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王扬,李菁博.从“腊梅”到“蜡梅”——蜡梅栽培史及蜡梅文化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S1):110-115.

[2]宣晶,李敏.蜡梅品种欣赏[J].生命世界,2020,(02):94-95.

[3]苏咏农.蜡梅文化[J].农家致富,2018,(24):64.

[4]郑忠明. 蜡梅花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作者 | 李 庭 中国科普协会作家会员

审核 | 王 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图片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