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就是多动的厉害,脾气不好,其他的都挺正常的。他姐姐小时候也是一个样儿,现在大点了好多了,就是学习一直跟不上。”

“他整天上蹿下跳的,一会看不见就自己就跑到小区外面玩去了,不过他自己能回来,我这个孩子记路记得可好,走一遍都能一直记得住。有次他正上着课就跑到他叔叔小区玩了,保安发现他,他还领着人家去他叔叔家去了。”

“他讲话快的我都听不囫囵,明明是能好好讲话的,可有时候连我都弄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他喜欢跟别的小孩一起玩,就是我都不敢让他去玩,我担心他惹麻烦,他老爱动手,玩不了一会儿就打起来了,我也打过他好多回了就是屡教不改,我这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太旺盛多动的厉害……”

诊室里,一个母亲喋喋不休的讲述着她6岁的孩子给她带来的困扰。身旁的孩子在妈妈不时的呵斥、拍打和反复提醒下,仍不能够保持着稳定的坐姿,即便是坐着,也依然旁若无人地用一双小手不停的摸着诊断桌上能够得到的任何物品,还在桌子上敲敲打打。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各自独特的性格,有些内向、有些外向;有些善于交谈,有些却不善言表;有些活泼好动,有些内敛文静;有些做事全神贯注,有些漫不经心;有些智商超常,有些平凡无奇,甚至智商低下。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非常熟悉的对孩子们的描述。

然而,有这么一群与众不同的孩子,却让我们怎么读也读不懂,他们大多会在入园或者入学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发现,多数是在4岁—7岁的时候。这些孩子虽然个头跟同龄孩子不差上下,但是行为却比较幼稚,无论怎么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非常容易兴奋、多动,做事我行我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发布的指令常常是充耳不闻,在刚入幼儿园以及入学时甚至会正上着课就走出教室;他们非常不善于和小朋友交流,部分孩子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时常吵架、打架;他们的情绪也比较容易波动、易激惹,很难自控。

以上这些行为在家长们眼里往往就是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不懂事,这些孩子们的智商往往不会特别差,被带到医院普通儿科诊治时大多仅仅被诊断有多动症。但是当我们专业的医生对孩子进一步加以观察和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孩子在做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不包括看电视、玩手机)时,也是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他们的行为往往比较固执、思考问题时总是直来直去的,甚至会答非所问。这些孩子有的有高于同龄儿童的记忆能力,特别是在认字、背诵、路线等机械记忆方面优势明显;他们有可能经常会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尽管他们内心是愿意和别人游戏交流,但是由于缺乏交流技巧,使对方不理解他们的不恰当行为而敬而远之,从而使得这些孩子的社交行为常常会以失败而告终;在遇到挫折时这些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差,遇到挫折后常常会大发脾气,这也就是让家长觉得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的原因,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情就会发生改变。这些孩子虽然看起来挺“聪明”的,但是在说话时似乎缺乏逻辑、不分场合,孩子可能对很多日常的隐喻、笑话、讽刺等缺乏领悟能力,有时会让大人们感到尴尬,有时甚至能够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往往表现为以叙述性或表达自己需求的语言为主,较少互动性、分享性或交流性语言。在学业上,这些孩子也许学习成绩整体不是很好,但是却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感兴趣,甚至能够有很深入的探索。他们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却对自己“认定”的规则却是非常好的遵守者……

上面描述的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存在于一个孩子身上,它们有可能会存在于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而且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问题经常会让家长们一头雾水,在面对医生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非常全面、恰当的去描述。就像前面我们说的那个妈妈,她焦虑孩子的多动,最想解决的就是孩子坐立不宁,无法安静的难题。所以她描述给医生更多的信息是孩子怎么好动,并且反复强调孩子爱动的表现。然而她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一直按多动症治疗,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郑宏主任的专业的问诊和评估人员长达两个小时的详细观察和评估后,孩子最终被诊断孤独谱系障碍,这才为那位焦虑的母亲解开了孩子多动、脾气暴躁、说话不着趟等等的疑惑。

在这里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孩子有多动的表现并不一定仅仅指向多动症的诊断,尤其是在经过正确的多动症治疗后,疗效依然不尽人意时,一定要排除一下孤独症,因为孤独症也会给孩子带来专注力、活动过多,以及情绪行为等问题。事实上,现代医学对于多动症和孤独症的诊断,主要是以临床症状表现来指导诊断的,尤其是孤独症目前尚未有实验学指标或者某项检查能够辅助诊断。因此,在这里给家长们提个醒,当孩子出现不能被我们理解的行为问题时,请第一时间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特别是要由经常带养孩子的家长跟医生沟通孩子既往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耽误孩子接受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孩子的治疗效果,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经济负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张弛)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