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场面:

一群鱼儿沿着河流孜孜不倦地游动,仿佛在参加一场水中的马拉松大赛,一路向前,不敢停歇。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难道说,它们的前方有什么神秘的宝藏?

鱼儿们在做什么?

其实啊,这是鱼类在进行“洄游”。

那么,什么是“洄游”呢?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鱼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真是个大工程!

是什么在驱动鱼类洄游?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很多,因而每次洄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按洄游的方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共同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但不是所有洄游性鱼类的洄游周期相同,有的鱼类只有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有的鱼类越冬场与索饵场在一起或附近,有的索饵场就在生殖场所附近。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洄游周期也不同,幼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洄游路线、洄游时间往往也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洄游。白鲑多在晚秋和初冬产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壮观的洄游鱼群,也是因为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

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在什么情况下会开始洄游呢?

鱼类洄游的起始,既取决于鱼自身的状态,也取决于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鱼性腺成熟所分泌的性激素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而产生生殖要求。环境条件的变化则是开始生殖洄游的天然刺激信号。温带地区达到一定丰满度的鱼,温度下降的天然刺激就成为开始越冬洄游的信号。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因此,多数鱼类如果性腺发育不良,即使已经达到生殖年龄,外界环境刺激强烈,仍不会产生生殖洄游的要求。没有达到一定丰满度或含脂量的鱼,尽管外界水温下降剧烈,仍继续索饵或边洄游边索饵。如欧洲鳀鱼,当含脂量为14%以下时,即使水温剧降,越冬季节已经到来也不开始洄游,而是继续摄食。当含脂量为14-17%时,才开始洄游,但行动缓慢。含脂量达到22%时,到了越冬季节,则不论水温下降幅度的大小,就立即开始越冬洄游,可以说是身材管理大师了!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环境条件中以水温、水流、水化学等的影响最为显著。水温回升快,开始生殖洄游就早。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饵料生物的发生和分布,从而影响鱼类的索饵洄游。秋末水温下降的迟早与快慢直接影响越冬洄游的开始时间和洄游速度。水流是造成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的主导因素。水流把鱼卵和仔、稚鱼携带远离出生地,形成成鱼回归性洄游。水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度的变化,引起鱼体内渗透压的改变,导致血液成分与性质的变化,进而诱发鱼的生理变化,促使降海或溯河洄游的发生。

结语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对于洄游鱼类而言,如果不能完成这种洄游或洄游受到阻碍,则这些鱼类的生命周期将遭到破坏,并影响群体的增殖,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真是“使命必达”啊!

(编辑:孙晨宇)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生命脉动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