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兔狲因其蠢萌的外形而被众多网友关注,此次“狲思邈”死亡,让它闯入人们的视野,兔狲是什么动物?跟兔子有关系吗?

撰文/记者 段大卫

采访专家:张劲硕(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

不少人了解兔狲,是从“狲思邈”开始的。2015年出生的“狲思邈”是当年被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从西宁市一户市民家中救护,人工育幼长大后,一直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后被命名为“狲思邈”,因其“呆萌”的造型逐渐成为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兔狲。

▲西宁野生动物园发布的“讣告”(图源:新浪微博)

但最近“狲思邈”登上热搜却是在一则“讣告”中。10月10日,西宁野生动物园发布一条消息,文中称中国唯一一只圈养雄性兔狲——“狲思邈”在进食时因鸡肉卡喉,不幸窒息死亡,终年7岁半。

“狲思邈”为何会噎死?

据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士介绍,兔狲在野外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平均寿命为3岁左右,7岁已经属于老龄。“狲思邈”在西宁野生动物园被养到7岁半,已经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没有类似意外发生的话,圈养兔狲寿命可达10岁以上。

▲兔狲“狲思邈”(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卡住“狲思邈”喉管的软骨(带骨)(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回应网友疑问时表示,卡住喉管的不是大骨头,而是它扯下的两块软骨(带肉)。“喂食全尸和带骨肉,我们认为是比纯肉更好的选择,欧洲同行也认同这一点。以后是否有调整,会再讨论。”

张劲硕称,动物的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动物进入老年时器官老化,咀嚼能力也存在问题。如果兔狲因带骨肉卡喉窒息而亡,可能是由于其到老年以后,食管和呼吸道之间软骨受神经控制的程度减弱,反应没有以前灵敏了,容易导致进食时被呛到。

关于“狲大娘”是国内第一只人工繁育成功的兔狲这种说法,张劲硕表示,上世纪70年代北京动物园就曾经成功繁育过兔狲,西宁人民公园(后为西宁动物园)的廖炎发先生也曾成功繁育过兔狲。

兔狲是什么动物?

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猫科、兔狲属的动物。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5千克,其中指名亚种较重,个别个体超过6kg,青藏亚种体重一般2-4kg。兔狲的额部较宽,吻部很短,瞳孔为淡绿色。耳短宽,耳尖圆钝,两耳距离较远。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背中线棕黑色,体后部有较多隐暗的黑色细横放,头部灰色,带有一些黑斑,体腹面乳白色,颈下方和前肢之间浅褐色,四肢颜色较背部稍淡,尾巴粗圆,长度约为20-30厘米,上面有明显的 6-8条黑色的环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

兔狲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

在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兔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是濒危动物。张劲硕表示,“衡量一种动物的濒危程度,头号指标并不是看它们还剩下的数量,而是看它们消亡的速度。”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显示,兔狲的级别是无危级,从全世界的种群来看,国际评估是5.8万只。兔狲分布范围也比较广,至少在14个国家有分布,包括俄罗斯、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国。

猫科动物为什么被叫兔狲?

关于“兔狲”这个名字,其实学术界早有讨论。张劲硕认为此名称来源于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的称呼,当牧民发现兔狲时,往往会脱口而出““dursun””( 突厥语“站住”的意思),神奇的是,兔狲听到后,会听话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所以,牧民便据此称它为“吐逊”,讹为“兔狲”。

也有学者认为,兔狲以鼠兔为食,故称为兔狲,这种起名方式就像“鱼鹰”“蛇鹫”“蟹獴”一样,以捕食对象取名。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王洁则认为,兔狲十分机警,古代牧民只能乘其不备猎取兔狲而不可能先让其“站住”,同时,他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兔狲在史籍中名为“兔儿狲”,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清中叶,多出现于贸易、典当、物产介绍等领域,清代文献中基本未发现“兔狲”这一叫法。王洁认为,“兔狲”很可能是由“兔儿狲”删略而来。1949年后,出于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的需要,不含“儿”的“兔狲”因其语义色彩的客观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学名。

王洁认为,“兔儿狲”的耳朵又短又圆,给人的感觉是圆乎乎的矮胖子,体毛长而蓬松,这样短胖的体态,和“兔儿”相似。“兔狲”中的“狲”则提示它形似一种猫科动物“猞猁狲”(又名称“猞猁”)。“以人们熟悉的草食动物之体形比拟较陌生的猫科动物之体形”,才是“兔狲”的取名逻辑。

而在兔狲出没的新疆地区,维吾尔语中,“兔儿狲”这个名字翻译过来,也是“兔形的猞猁”的意思。“当然,兔狲和猞猁同科不同属,兔狲并不是猞猁的一种,‘兔狲’一词反映了造词初始人们将该物种归为“猞猁”的认知心理”。

至于真相到底是哪一个,已无从证实,不过不同的说法也都有它的道理。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京报,西宁野生动物园等)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