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轶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审核:李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为人父母,总是格外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有没有这样一个场景。您偶尔尝试触摸孩子的脉搏,感受孩子心动的时刻,突然发现孩子的脉搏忽快忽慢或者时不时漏了一拍,像个不和谐的音符?孩子是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可能是孩子出现了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通俗点讲,心脏就像家里的房子,而动静脉血管就像家里的进水管和排污管,而一个家既要温暖、舒服,还需要通电,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家里的电路,而发生心律失常,就表明电路出问题了。例如,窦房结这个“司令部”被篡权,不能掌控整体系统功能;中间传导系统的“电路”断路了;线路连接错误了、莫名地多出一条电线等,由此可导致一些疾病,如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心律范围不同,故和成人相比诊断标准也不同。

原因

儿童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与成人不同,以各类快速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例,就像之前说的,就是线路接错了或者多了一条电线。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可以继发于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就好比家里装修野蛮施工,把某处电路的绝缘层破坏了,时不时会漏电一样。还有小部分患儿可因母体因素或遗传因素患有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长QT综合征等罕见心律失常。

表现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儿童心功能的整体影响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心脏的影响很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就好比家里的大电线要么短路要么断了,心脏要么不跳要么乱跳,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小婴儿由于自身基础心率较快,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时症状不典型,可以反复哭吵难以安抚、拒奶、面色苍白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如何发现

心律失常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听诊、心电图为主要诊断方法,对于非频发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可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辅助确诊。

治疗

应根据患儿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方法上可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药物治疗

针对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择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影响循环危及生命的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择电复律或电除颤。

2.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余种,国内由于剂型限制等原因目前为止仍缺少儿童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建议听从专科医师建议,根据不同症状、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用不同药物,长期、规则服用,不可轻易减量或自行停药。但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此,口服药物治疗应定期复查心电图。

3.手术治疗

儿童心律失常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最为多见。此类心律失常口服药物控制往往效果不佳,且停药困难,唯一的根治方法为射频消融。射频导管消融术是通过穿刺血管,将很细的标测电极经血管送达心脏的特定部位,结合心内起搏及程序刺激,判断心内异常的电传导顺序和位置,应用消融电极导管到达相应的位置,其特殊设计的导管顶端释放的射频电流能量产生的微热,对异常传导途径或兴奋点局部产生可控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术毕将导管撤出,大腿根部和左锁骨下仅有2~4个3毫米大小的伤口,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由于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点,为婴幼儿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因此,需要在专科医院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对于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而言,起搏器植入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小年龄患儿由于血管条件限制只可选用单腔起搏器,一般可于4岁以上选择更换双腔起搏器,以更好地满足生理需要。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