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前使用的统一的国际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OSI—RM,简称为OSI模型,将网络的体系结构划分为7层:即物理层PH(Physical)、数据链路层DL(Data-link)、网络层N(Network)、传输层T(Transport)、会话层S(Session)、表示层P(Presentation)和应用层A(Application)。每层均有自己的一套功能集,并与紧邻的上层和下层交互作用。
其中的数据链路层就是把一条有可能出错的实际链路变成让网络层看来好象不出错的链路。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分组(packet)分割特定的可被物理层接收的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信息单位,不仅包括原始(未加工)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网络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
具体地说,发送方链路层从网络层获得数据后,将信息流进行划分并加入校验码及控制信息形成帧(封装);接收方链路层从物理层获取比特流,把比特流分成帧,标定帧的起始和结束(成帧)并进行差错控制,然后将发送站加入的控制信息去掉,递交网络层(拆装) 。通过信息帧的封装/拆装这一过程,即可得到成帧图案。1
大多数使用中的通信设备和高速数字电路都是采用标准帧结构进行工作,成帧信息允许在高速数据流中识别复用信道。
应用学科主要应用于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等相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