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皮蜥,又名沙龙,坡龙,山马,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为鬣蜥科爬行动物,体型较小,头体长150mm左右,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以昆虫为食物卵生。国内外均有分布。70年代以前有一定数量,野生数量已较少。由于沿海开发旅游业及从事建设,栖息环境日渐缩小。同时其干制品冒充蛤蚧出售而被大量捕杀。数量已急剧减少。

简介蜡皮蜥属蜥蜴目、鬣蜥科、蜡皮蜥属,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蜡皮蜥主要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以各种昆虫为食。它们体型较大,头体长约150毫米,尾长是其两倍。其背腹略扁平,比较特别之处是没有鬣鳞1。

形态特征头体长15c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扁平,没有鬣鳞。头背鳞片较大,具棱;耳孔椭圆形,几与眼径等长;颈部皮肤疏松,喉下呈褶。背部鳞小呈粒状;胸腹部及四肢外侧鳞较大而平滑。尾基部宽扁,其后呈圆柱状,末端如鞭。四肢强壮,爪发达,后肢前伸达颈部。每侧有股窝13~18个。背面为瓦灰色,雄性体背有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眼斑;体侧有橘红色和橙黄色相间呈不规则的深浅横纹;腹面灰自色,雄性乳黄色。四肢和尾背布浅色小点2。

生态习性蜡皮蜥通常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挖掘洞穴,用于居住。洞穴常见于土坟堆上,洞口呈扁圆形,穴道深约l米左右,与地面大约成30度角。它们不会群居,都是一蜥一洞的原则。幼蜥和雌蜥的洞口较扁,而且洞较浅,与之相比之下,雄性洞口较圆,且洞较深,雄性蜡皮蜥的洞穴一般筑在雌性的附近。将洞挖好之后,它们会把洞口的泥土推散,直到看不到有挖出来泥土的痕迹。从洞口往里50厘米左右的地方会有分岔,一条继续与地面呈30度角向下一直通往栖息室,另一条则为逃亡穴,也是以30度角的方向向上挖到离地面2毫米的地方。有遇到危险时,危急时刻从逃亡穴破土逃跑。蜡皮蜥一般会在下雨前和傍晚赶回洞里,然后用土将洞口封住。蜡皮蜥这种生存方式非常安全,一般不会受到特殊伤害。通常在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以昆虫为食物。只要受到惊扰,便立即窜入洞中。雌性还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自、室中。可见它们的洞穴作用真是太大了,是蜡皮蜥真正的家呢1。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及越南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蜡皮蜥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和澳门,国外分布于越南。栖息环境主要为沿海沙地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穴深达1m左右,洞口扁圆或椭圆。白天温度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遇到干扰立即窜入洞中,以昆虫为食物,产纤维膜卵。在海南,蜡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进行活动,而在11月左右进洞穴过冬。

物种资料食物:昆虫,间中食植物

温度:(热点)30-35℃ (日)24-28℃ (夜)20-24℃

栖性:地栖性

繁殖:两种是单性繁殖,其它卵生,一夫多妻制

存况:一般

产卵季节:四、五、六月。

品种:

belliana belliana- 产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尼

belliana rubritaeniata- 产于泰国

boehmei- 产于泰国,单性繁殖

guentherpetersi- 产于越南,单性繁殖

guttata - 产于越南交趾支那

peguensis - 产于缅甸

reevesii - 产于中国(海南岛、广东、广西、澳门)、越南

triploida - 产于泰国、马来西亚。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