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浆果(Physalis peruviana L.)又名:灯笼果、小果酸浆、打卜草、打头泡等,属管状花目,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5-90厘米,花丝及花药蓝紫色,花药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约1-1.5厘米,成熟时黄色。夏季开花结果。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中国广东、云南等地肉果中的一类。果皮的3层区分不明显,果皮外面的几层细胞为薄壁细胞,其余部分均为肉质多汁,内含种子,如葡萄、香蕉,番茄、柿等。瓜类是另一类型的浆果,都是由子房和花托共同发育成的,属假果类型,此类浆果称为瓠果。柑桔的果实也是一种类型的浆果,其特点是外果皮革质,其上有油囊;中果皮疏松,其中的维管系统即为桔络;内果皮膜质,分若干室,室内生出无数肉质多汁的汁囊,就是人们食用的桔瓣。
简介酸浆果又名灯笼草、锦灯笼、红姑娘、铃儿草。为茄科植物酸浆的果实。酸浆果以其果实之味酸而命名。多生长于路旁及田野草丛中;也有栽培作观赏植物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作用,常用于治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证。夏季采收果实或全草,晒干用1。
形态特征原生植物酸浆为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茎高约40-80厘米,基部略带木质,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茎节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较密。叶长5-15厘米,宽2-8厘米,长卵形至阔卵形、有时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不对称狭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而波状或者有粗牙齿、有时每边具少数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齿,两面被有柔毛,沿叶脉较密,上面的毛常不脱落,沿叶脉亦有短硬毛;叶柄长约1-3厘米。花梗长6-16毫米,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长约6毫米,密生柔毛,萼齿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花冠辐状,白色,直径15-20毫米,裂片开展,阔而短,顶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外面有短柔毛,边缘有缘毛;雄蕊及花柱均较花冠为短。果梗长约2-3厘米,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卵状,长2.5-4厘米,直径2-3.5厘米,薄革质,网脉显著,有10纵肋,橙色或火红色,被宿存的柔毛,顶端闭合,基部凹陷;浆果球状,橙红色,直径10-15毫米,柔软多汁。种子肾脏形,淡黄色,长约2毫米。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常生长于空旷地或山坡。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产于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
主要价值酸浆果,异称红菇娘、挂金灯、东北菇娘等,为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现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可做水果生食或煮熟食用。
酸浆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酸浆果红素等。酸浆果味酸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作用。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