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叶芦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较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每片重可达0.5~1.5kg,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小花长约2.5cm,黄色或有赤色斑点;管状小花6裂;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三角形蒴果,室背开裂。花期2~3月。 翠叶芦荟也可作家庭盆栽品种。后来由于人工选择的结果,在翠叶芦荟中,又选出不少变种,如中国芦荟、上农大叶芦荟等。

简介所谓翠叶芦荟,是根据芦荟叶片颜色而定的。翠叶芦荟叶片颜色深绿,成株叶片无斑纹,有花无籽,其代表品种即美国库拉索芦荟。翠叶芦荟叶片较大较厚,莲座基生,是现代可利用的最好品种之一1。

形态特征翠叶芦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荟科,芦荟属。茎较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每片重可达0.5~1.5kg,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小花长约2.5cm,黄色或有赤色斑点;管状小花6裂;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三角形蒴果,室背开裂。花期2~3月。

生长环境喜阳光、畏烈日,喜潮湿、畏积水,喜温 暖、畏严寒的特点。生长适温为20一30℃,高于38℃或低于5℃生长迟缓或完全停止。

主要价值药用价值药用芦荟已广泛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将芦荟汁作为泻药使用 。药理学试验以及临床试验都已证实芦荟胶可用作外用药治疗微伤、烧伤和冻疮。内服芦荟胶可用于治疗哮喘,口腔溃疡,胃溃疡,许多其他潜在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自公元第一世纪开始,芦荟就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药品。人类临床试验还在继续研究芦荟的治疗用途。

药理研究有证据表明当局部外用或口服芦荟时具有抗发炎的作用(Davis et al., 1989)。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动物试验以验证芦荟胶提取物的抗发炎活性,从实验结果推断这种活性可能是由于通过环氧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发挥作用(Vasquez et al., 1996)。另一项动物试验表明芦荟可抑制37%的老鼠水肿,这种抑制活性主要来自于芦荟胶成分中的固醇类物质尤其是羽扇豆醇(Davis et al., 1994b)。

在一项离体试验中研究了库拉索芦荟纯化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在感染12-36小时之后表现出抗病毒活性(Saoo et al., 1996)。用乙酸锌和库拉索芦荟冻干粉(7.5% 和10%)进行的离体研究证实了抗病毒性和杀精效果,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芦荟可能具有避孕作用,尤其可以预防HIV传染。芦荟的杀精作用被认为主要与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有关(硼,钡,钙,铬,铜,铁,钠,镁,锰,磷,锌),微量元素使精子尾巴失去运动能力但不会造成阴道刺激(Fahim and Wang, 1996)。

芦荟胶对胃的保护作用在几例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对实验小鼠进行诱导胃溃疡试验之前先服用芦荟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小鼠的胃溃疡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80% 。发病后,服用芦荟胶的小鼠康复比对照组小鼠快三倍(Galal et al., 1975; Danhof, 1991)。另外一项动物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Kandil and Gobran, 1979)。试验发现芦荟成分中的三萜类物质可预防胃溃疡的发生(Gupta et al., 1981)。

对老鼠的免疫刺激试验表明,芦荟中的一种多糖成分-甘露聚糖具有剂量依赖型活化巨噬细胞的作用(Zhang and Tizard, 1996; Ramamoorthy et al., 1996)。对试验动物口服芦荟甘露聚糖也表明具有抑制胆固醇吸收和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Tizard et al., 1989)。

芦荟胶与芦荟汁的药理学差异在于芦荟胶不含任何蒽醌类化合物成分,因此芦荟胶不具备通便的功效(Newall et al., 1996)。蒽醌类可刺激水和电解质分泌到大肠中,防止被结肠吸收,这种作用反过来促进了肠道蠕动(Blumenthal et al., 1998; Bradley, 1992)。苷类在结肠内的降解产物芦荟大黄素(又称芦荟泻素)是泻药代谢物(Blumenthal et al., 1998)。动物实验发现芦荟大黄素及一种酒精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癌的活性。有离体研究报道aloctin A可诱导对肿瘤细胞有毒性的细胞的产生(Leung and Foster, 1996; Newall et al., 1996; Wren, 1988)。但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不再把芦荟汁作为抗癌药物来研究。

研究现状芦荟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品种繁多,达500多种。主要被人们利用的一般有:库拉索芦荟、中国芦荟、上农大叶芦荟、木立芦荟、开普芦荟、皂质芦荟、珍珠芦荟、不夜城芦荟等。芦荟的叶片厚实多肉,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医疗、美容、保健、观赏等多面的功能。随着芦荟的神奇功效不断被发现并证实,芦荟产品倍受消费者所青睐,其主要发展方向是芦荟系列基础原料、芦荟系列化妆品、芦荟系列健康食品及饮料、芦荟系列药物。芦荟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当今已经应用的品种主要有翠叶芦荟、中国芦荟和木立芦荟。

生长习性翠叶芦荟生长过程具有喜阳 光、畏烈日,喜潮湿、畏积水,喜温 暖、畏严寒的特点。生长适温为20一 30℃,高于38℃或低于5℃生长迟缓 或完全停止。大规模种植要注意安全越冬和度夏的管理。环境相对湿 度应保持在60%一70%为宜,最好采用喷灌施水。比较适宜的土壤为肥沃的砂质土且应疏松土壤,排除积水,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中的含氧量,以维持根系的生长与发达。栽培时要施足基肥。

防病芦荟几乎没有什么虫害,种植地主要应防止牲畜践踏。最常见的病害是芦荟叶面黑斑,这对芦荟的产量、加工利用及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要注意防治。黑斑可能是高温干燥引起的,也可能是缺乏钙、镁元素引起的还可能是炭疽病,因炭疽病传染很快,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病残老叶,集中焚烧或加石灰沤烂,防止重复感染。病株使用农药百菌清、退菌特,叶面喷洒。从德国进口的农药“施保功”防治炭疽病有特效。该真菌可以通过雨水传播,发病期的雨后最好补喷上述农药。施用农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办法。种植管理中应强调预防为主,注意培植健壮的植株,以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来战胜病害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