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而摄取和利用食物养料的生物学过程1。

基本概念

营养( nutrition),原意是谋求养身,它是指人类从外界摄取需要的养料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作用。或是人体获得并利用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因此,营养所表示的是一种“作用”、“行为”或“生物学过程”1。

需要注意的是:“营养”不是食物或养料的同义词。目前,社会上对营养一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用词不当,如:“营养丰富”、“富有营养”、“有无营养”等,正确的是应将其改为,“养料丰富”或“营养成分丰富”等。一个人的营养状况是指与营养有关的身体状况,即对食物构成和其中的营养素的利用所表现的健康状况。它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一般涉及某种特殊的营养素,有时,也有针对全部营养素的综合评价,即全面营养状况·如:铁、蛋白质、维生素等1。

营养学即是研究食物对生物的作用的科学。营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包括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变化,如参与生化反应和结合到组织细胞中;还包括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食物以保障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所以营养学除了有其生物学意义外,还有其社会经济意义1。

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摄入生物体的食物成分。现代营养学对于营养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人类和禽畜的营养素需要。营养素分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水、膳食纤维7大类1。

营养来源

营养来源一般是营养食品,营养食品是为满足消化或代谢不正常的人对营养的特殊需求,或通过控制食物或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以满足需特殊疗效的人而制作的食品。这种食品不是随意配制的,往往需要通过认真地计算和仔细地观察试验才能确定。多数情况下,可按照各种生理失调病人对营养的特殊需求,或是健康人对营养的额外要求来调制或组合各种营养食品1。

一般来说,营养食品中含有营养物质可分为两大类,常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常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一些矿物质。每天需要量很大,它们构成食物的绝大部分,提供机体生长、代谢和运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微量营养素需量很少,从几mg(1/1000g)到几μg(1/1000mg),包括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它们能催化常量营养素的利用1。

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通常是指在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亦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和相互比例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1。

事实上,食物的营养价值有相对性,这是因为:①能列为全营养价值的食品很少。例如:只有适用于婴儿食用的母乳或配方奶粉、适用于病人的要素膳等极少数的种类。②大多数食物都是某些营养素含量高,而另一些营养素含量低。如:谷类食物中富含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但蛋白质含量少且质量差,脂肪含量低;蔬菜和水果类食物中,虽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低。③即使同一种食物,营养素含量由于品系、部位、产地、成熟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如苹果中,红富士品种含糖分较多、纤维较少,而秋金星品种含糖较少、纤维较多。④此外,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应考虑到食品中存在的某些抗营养因子。如: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影响钙的吸收;鞣酸含量高的茶叶影响铁的吸收;生大豆中有抗胰蛋白酶因子,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食物的烹调加工由于消除了抗营养因子而使营养价值提高,但也可由于预处理、加工时的高温条件等,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种食品,如果含有较多营养素且易被消化、吸收利用,那么其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比如,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植物的高,是因为动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彼此的比例关系更适合人体的需要1。

营养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为消化,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为吸收。

消化道是指由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米。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部分。

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食物在口腔及食管中实际上不被吸收;胃可以吸收乙醇及少量水分;结肠可以吸收水分和盐类。只有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长约5 m多,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肠黏膜具有环状皱褶并且拥有大量绒毛及微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可达200~400平方米);加上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 h,所以,这些决定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当其到达回肠时,通常已经吸收完毕。回肠被认为是吸收机能的储备,但它能主动吸收胆汁盐和VB2小肠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情况1。

合理营养

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或是说全面地提供达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平衡膳食。由于各种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合理地搭配各种食物,机体才能获得所需的营养素1。

合理营养有以下基本要求:

(1)热能和营养素的摄入量要满足要求。摄入量长期过低会产生营养缺乏病;过高,则会发生营养过剩性疾病1。

(2)机体通过进食达到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比例要适当。这包括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比例、热能摄入量与代谢上密切相关的硫胺素(VB1)、核黄素(VB2)和尼克酸(Vpp)、烟酸或VB3、抗癞皮病维生素的比例、必需氨基酸的比例、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各种维生素的比例等1。

(3)减少烹调和加工中的营养素损失。通过提高加工、贮藏的技术水平,提高营养素的保存率,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1。

(4)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有规律的进食可以提高食欲、增加吸收,对身体健康有利1。

(5)摄入的食物对人体无害。即要求食物不能有腐败变质;受农药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极低;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规定的要求等1。

常见食物营养成分一览表

食物种类

食物名称 (千卡)

总能量(能量食品)(克)

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克)

脂 肪(克)

碳水化合物(克)

主 食

米饭

116

2.6

0.3

25.9

馒头

221

7

1.1

47

面包

312

8.3

5.1

58.6

面条

284

8.3

0.7

61.9

油(油食品)条

386

6.9

17.6

51

46

1.1

0.3

9.9

肉 类

猪肉(肥瘦)

395

13.2

37

2.4

猪肉(瘦)

143

20.3

6.2

1.5

牛肉(瘦)

106

20.2

2.3

1.2

酱牛肉

246

31.4

11.9

3.2

羊肉(瘦)

118

20.5

3.9

3.2

鸡腿

181

16

13

0

鸡翅

194

17.4

11.8

4.6

鸡胸肉

133

19.4

5

2.5

蛋 类

鸡蛋

147

12.8

101

1.4

鸡蛋白

60

11.6

0.1

3.1

鸭蛋

180

12.6

13

3.1

鹅蛋

196

11.1

15.6

2.8

水、海产品 鱼肉

113

16.6

5.2

0

虾肉

83

16.6

1.5

0.8

奶 类

酸奶

72

2.5

2.7

9.3

奶 制 品

奶酪

328

25.7

23.5

3.5

豆 类

豆腐

81

8.1

3.7

4.2

豆 制 品

豆浆

14

1.8

0.7

1.1

蔬 菜 类

黄瓜

15

0.8

0.2

2.9

西红柿

19

0.9

0.2

4

白菜

17

1.5

0.1

3.2

生菜

15

1.4

0.4

2.1

蘑菇

20

2.7

0.1

4.1

胡萝卜

40

1.2

0.2

9.5

土豆

76

2

0.2

17.2

茄子

21

1.1

0.2

4.9

水 果

苹果(苹果食品)

52

0.2

0.2

13.5

44

0.4

0.2

13.3

橘子

51

0.7

0.2

11.9

西瓜

25

0.6

0.1

5.8

香蕉

91

1.4

0.2

22

48

0.9

0.1

12.2

葡萄(葡萄食品)

43

0.5

0.2

10.3

猕猴桃

56

0.8

0.6

14.5

36

0.9

0.1

9.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