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属(学名:Malus Mill.)是蔷薇科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属植物。苹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果之一,中国是苹果产量最高的国家。苹果属植物如垂丝海棠、山荆子、湖北海棠、西府海棠等是重要的园林树种。许多种在苹果生产中被用作砧木。湖北海棠、台湾林檎、尖嘴林檎等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Vc、Ve等,可制成保健茶。本属的模式种:苹果 Pyrus malus L. = Malus pumila Mill.

形态特征落叶稀半常绿乔木或灌木,通常不具刺;冬芽卵形,外被数枚覆瓦状鳞片。单叶互生,叶片有齿或分裂,在芽中呈席卷状或对折状,有叶柄和托叶。伞形总状花序;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浅红至艳红色;雄蕊15-50,具有黄色花药和白色花丝;花柱3~5,基部合生,无毛或有毛,子房下位,3~5室,每室有2胚珠。梨果,通常不具石细胞或少数种类有石细胞,萼片宿存或脱落,子房壁软骨质,3~5室,每室有1~2粒种子;种皮褐色或近黑色,子叶平凸。1

多为果树、观赏树及果树砧木。

生长环境

|| ||

地理分布苹果属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约有38种,中国约有30种,其中16种为我国特有种。不同类群占有相对稳定的分布区:三裂叶海棠组分布于黎巴嫩、希腊和保加利亚的狭小范围,多胜海棠组分布于老挝和越南北部、中国东南部各省及日本等地,绿苹果组仅分布于北美洲温带地区;花楸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地区,苹果组野生种主要分布于中亚地区,栽培种则更是广为栽种。

习性用途落叶,稀半常绿乔木或灌木。喜光,较耐寒,抗旱,不耐水湿,适生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及深厚肥沃的土壤。寿命较长,抗逆性较强,新疆野苹果寿命可达150年。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在我国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较为普遍。是北温带的重要水果,品种甚多,有些种类为优良的果树砧木。生长较快,产量高,病虫害少,与苹果嫁接亲合力较强。花为蜜源,美丽芳香,花繁满树,亦为观赏树种。果实食用或加工成果品,也可酿酒。木材供农具、家具、细木工用。2

本属分组根据叶片和果实形态结构,苹果属可以分为3个天然组合:3

真苹果组叶片不分裂,在芽中呈席卷状;果实内不具石细胞,本组分两系:①山荆子系,萼片脱落,花柱3~5;果实小,直径不超过1.5厘米。包括山荆子、毛山荆子、丽江山荆子、锡金海棠和垂丝海棠等6种。这些种类多做苹果砧木用。②苹果系,萼片宿存,花柱5;果形较大,直径常在2厘米以上。包括苹果、花红、楸子、海棠、西府海棠、新疆野苹果等6种。这些种类多为栽培果树。

花楸苹果组叶片常有分裂,在芽中呈对折状;萼片脱落,有时宿存,花柱3~5,果实内无石细胞或有少数石细胞,本组分3系:①三叶海棠系,萼片脱落后留下浅洼,花柱3~5,基部具毛;叶片在开花枝上不分裂,在发育枝上有时3~5裂,有时不分裂;果实小球形,无石细胞。如三叶海棠,此种常供砧木用,有矮化倾向。②陇东海棠系,萼片脱落迟,留下深洼。有时部分宿存;花柱3~5,光滑无毛;叶片深裂或浅裂;果实椭圆形,有少数石细胞或无石细胞。包括陇东海棠、山楂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等4种。③滇池海棠系,萼片宿存;花柱5,无毛或有毛;叶片浅裂或不裂;果实近球形,有石细胞。包括西蜀海棠、沧江海棠、河南海棠和滇池海棠等4种。

移海棠组叶片不分裂或浅裂,在芽中呈对折状,萼片直立不脱落,花柱5,基部有毛。子房延伸到花柱基部,果心伸长成一尖顶;果实内有石细胞。包括台湾林檎和尖嘴林檎2种,可作亚热带栽培苹果砧木或作育种原始材料。

栽培技术育苗⑴砧木的选择
果树的砧木有实生砧木和营养系砧木两种。通过种子繁殖长出的苗木为实生苗,用实生苗作砧木的称为实生砧木。实生砧木具有根系强大、生命力强、土壤适应性广等优点,但实生砧木变异大,苗木不整齐。通过营养繁殖长出的苗木为营养系苗,用营养系苗作砧木称为营养系砧木。营养系砧木变异小,但适应性较差。
根据砧木对其上嫁接品种生长势的影响,砧木又可分为乔化砧木和矮化砧木两大类。乔化砧木如西府海棠、山定子、海棠果等,矮化砧木如M9、M7、M26、TM106等。矮化砧木目前在国外发展很快但国内推广较少。
⑵砧木的培育
实生砧的培育取种可采用人工剥取或堆沤取种。种子取出后,选留种皮光滑、种仁饱满、子叶种胚乳白不透明、千粒重大的种子备用。将精选后的种子与干净湿河沙按1:4~1:5的比例混合,河沙的含水量应以手握成团但不滴水为准。混好后放人木箱或花盆中,埋人背阴、地势较高的土中。如种子量大,可采用沟藏法。春季土壤解冻后即可整地播种。采用平畦条播,畦宽1.2m,每畦播4行,深约1.5~2cm,播种量为每亩1.0~1.5kg。播种前苗床应施足基肥,灌足底水,当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间苗,补苗。以株距25~30cm、每亩出苗量8000株为宜。砧木嫁接部位如有萌芽,应及时除去,以利嫁接。苗木生长期应根据土壤情况及时施肥、灌水,并注意病虫害防治。
矮化自根砧的培育为保持矮化砧的矮化特性,只能采取无性繁殖。繁殖的主要方法有压条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
压条有水平压条和直立压条两种。水平压条即将枝条水平或弯曲压入土中,分两次,覆土5~10cm,待发根后,秋季分株起苗;直立压条就是将母树基部枝条重短截,促发壮梢,待新梢长到15~20cm时第一次培土,培至新梢中部,新梢长到40cm左右时第二次培土。注意每次培土前浇水并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根,秋季即可分株起苗。
扦插有根插、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三种。根插要求将0.3~1.5cm粗的根剪成长10cm的根段,春季扦插;硬枝扦播要求用1年生枝,秋冬季剪下埋藏,春季剪段15~20cm长,插前用生根粉或生长素处理(用吲哚乙酸500mg/1处理10秒);绿枝扦插要求夏季用新梢扦插,插前可用生长素处理。组织培养具有繁殖快、适宜工厂化生产、苗木易脱毒等优点。
⑶嫁接
根据接穗的种类分枝接和芽接两种。枝接在春季砧木树液流动后进行,方法有切接、劈接、腹接、插皮接等;芽接用丁字型芽接、嵌芽接、带木质部芽接等方法。

管理⑴建园
苹果应种植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的土壤上,pH值5~8,年均温9~14℃,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12℃,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30℃,年降雨量500~800mm,且分布比较均匀,即可满足苹果生长发育的需求,若降水不足需灌溉补充。建园时,应根据选定的地形、面积和周围环境,以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节约用地、便于管理为原则,进行合理规划。栽植密度为:乔化砧木为3×5m或4×6m,矮化砧为2~2.5×4m。株行距搭配以大行距小株距为宜,以南北行向为好。栽植时,按主栽品种与授粉树的比例8:1为原则,选择和配置好授粉树。

⑵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一般有清耕法、生草法和果园覆盖等几种方法。清耕法由于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破坏土壤结构和增加生产成本而不再提倡;生草法要求有割草和灌溉设备,缺水时因草树争水争肥而旱情增加;覆盖法能改善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地表温度变幅而值得推广。
施肥的科学方法是根据树体养分元素含量来确定施肥量。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秋季采用沟施(幼树期)或撒施(盛果期)法;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依树龄及生长势有所不同。幼树以施氮肥为主,可在萌芽期和新梢旺长期追施,盛果期树全年追施3~4次,萌芽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氮肥,花后(5月下旬)以氮为主,辅以磷、钾肥,果实膨大及花芽分化期(6月中下旬)以氮、磷、钾结合,磷、钾肥为主施入,果实生长后期追施磷、钾肥,以钾肥为主。追肥常用穴施和撒施法。常与灌水或降水结合,也可进行叶面喷肥。
果园灌溉的时期及次数,应根据物候期及当地降水情况来决定。我国北方正常年份全年灌水3~4次,最好采用节水效果好的喷灌、滴灌。四次灌水分别为花前水、花后水、新梢旺长期灌水、果实膨大期灌水和冬灌。对于耕作层下有不透水层、易产生内涝的果园,用明渠或暗渠加强排水。
⑶苹果树的常用树形
单层主干形适于3~4x5~6m的中密度果园,有中心主干,干高60~80cm,基部3个主枝,基角700左右,均匀向三个不同方向延伸。主枝着生错落有秩,不易邻接。密度3×5m时,乔化树主枝两侧配置大、中型枝组,成菱形,不配置侧枝,主枝延伸控制在1.7m以内。密度为4~5×5~6m时,每个主枝可留1个侧枝,基部主枝以上不再留大主枝,而是在中心干上直接着生大的结果枝组或小的主枝。
自由纺锤形纺锤形是当前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矮密树形,在3×4m或3×5m条件下比较适用。其结构为全树有一个较直立的中心干,树高2.5~3m,冠径3m左右,在中心干四周培养多数短于1.5m的近水平主枝。主枝数量12个左右,不分层,下长上短,呈广圆锥形,同方向上下主枝间距不小于50cm,主枝不配置侧枝,直接着生中小枝组。
细长纺锤形利用矮化砧或矮化中间砧、短枝型进行较高程度密植时,如2×4m或2×3m时宜采用细长纺锤形。其基本结构为:有直立中心干,树高2.5m,冠径1.5~2m,在中心干四周培养长度短于1.2m以下的主枝15个以上,主枝角度800~900,其基部粗度与中干粗度之比应小于0.5。实际每个主枝相当于一个大型枝组,每个主枝上以配置小型枝组为主,冠下主枝略长于上部,外观呈细长纺锤形。
⑷花期管理
花期必须采用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的办法提高座果率。人工授粉可采用人工点授、机械喷粉或液体授粉的方法,每亩果园放养一箱蜂即可达到良好效果。
疏花疏果在疏前采用叶果比法、枝果比法、主干截面积等方法先确定适宜的留果量。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花量、气候、品种及疏除方法等其体情况来确定疏除时期,以保证足够的座果量为原则。通常应掌握:第一,花量大的年份早进行,分次到位;第二,自然座果率高的树种、品种早进行,自然座果低的晚进行;第三,早熟品种早定果,中晚熟品种适当推迟;第四,花期经常发生灾害性天气的地区或气候不良的年份应晚进行。目前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有人工疏除和化学疏除两种方法。化学疏除剂有西维因、萘乙酸、敌百虫、石硫合剂等。
果实套袋苹果一般采用双层袋,套袋时间在花后50天左右(生理落果后),套袋时要注意袋口紧但不伤及果柄,套前喷杀菌剂杀菌,除袋时间根据品种一般为采前30~45天,先去除外袋,3~5天后再摘除内袋。

历史记载本属的代表植物苹果是果品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也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果树。

苹果原产于欧洲东南部,中亚细亚和中国新疆一带,南北两半球的温带地区都有栽培。苹果在欧洲栽培历史大约已有3000年以上。中国古代的林檎、柰、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中国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薰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初作为香囊,总之一般不食用。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在1400多年以前,中国已有关于苹果属植物栽培繁殖和加工的记载,不过当时的品种不叫苹果而称为“柰”和“林檎”,以后还有苹婆、频婆、蜜果、来擒和文林郎果等名称。古代的柰,果形有大有小,成熟期有夏熟的和冬熟的,颜色白、黄和红,即我国的绵苹果、香果、槟子之类,中国西北和华北仍有少数生产,偶尔有百年以上的老树。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柰是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下辖物种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