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叶竹(学名: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Hand.-Mazz.):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未成熟者圆锥花序,小穗绿色带紫,花药黄色;子房和鳞被未见。4-5月笋期,6-7月开花。
(概述图来自:中国自然标本馆)
简介箬叶竹又称棕粑竹、长耳寮、箬竹、粽粑竹、长耳竹、粽叶竹、寮叶竹、长耳箬竹、寮竹1。秆丛生,高2~3m,叶大,秆箨背面被棕色刺毛,箨耳明显,半圆形或镰形,继毛放射性。
移植母竹。甚易成活,亦易滋生,生长密集时,应将枯秆剪去,并当新的叶发生前,施以液肥2。
丛状密生,叶形宽大,色翠绿,姿态雅丽,适生在庭园中作为地被物点缀,亦可于林缘、台坡、园路石级两旁群植之,枝叶纷呈,颇具野趣2。
该种是Wm. Munro取自中国出口的茶叶篓子中的竹叶而定名发表的,该种叶片大型,多用以衬垫茶篓或装作各种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是矮生品种的竹种,特别喜欢选择在山崖涧边的密林里扎根。
形态特征竿直立,高0.84-1米,基部直径3.5-8毫米;节间长(8)10-55厘米,暗绿色有白毛,节下方有一圈淡棕带红色并贴竿而生的毛环,竿壁厚1.5-2毫米;竿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高;竿每节分1枝,惟上部则有时为1-3枝,枝上举。箨鞘厚革质,绿色带紫,内缘贴竿,外缘松弛,基部具宿存木栓状隆起环,或具一圈棕色长硬毛,背部被褐色伏贴的疣基刺毛或无刺毛,有时有白色微毛;箨耳大,镰形,长3-55毫米,宽1-6毫米,绿色带紫,干时棕色,有放射状伸展的淡棕色长繸毛,其长约1厘米;箨舌高0.5-1毫米,截形,边缘有长为0.3-3毫米的流苏状繸毛或无繸毛;箨片长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直立,绿色带紫,先端渐尖,基部收缩,近圆形。叶鞘坚硬,无毛或幼时背部贴生棕色小刺毛,外缘生纤毛;叶耳镰形,边缘有棕色放射状伸展的繸毛;叶舌截形,高1-1.5毫米,背部有微毛,边缘生粗硬繸毛;叶片大型,长10-35.5厘米,宽1.5-6.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无毛或有微毛,次脉5-12对,小横脉形成长方格形,叶缘粗糙。圆锥花序形细长,长8-15.5厘米,花序轴密生白毛毡毛;小穗长1.5-3.7厘米,淡绿色或成熟时为枯草色,含4-6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6.8-7.2毫米,呈扁棒状,有纵棱,密被白色绒毛,顶端截平;颖2,先端渐尖成芒状,第一颖长3-5毫米(包括芒尖长1毫米在内),3-5脉,第二颖长6-8毫米(包括芒尖长1.2毫米在内),7-9脉;外稃长圆形兼披针形,先端有芒状小尖头,第一外稃长10-14毫米(包括芒尖长2-2.5毫米及基盘长0.2-0.5毫米在内),11-13脉;第一内稃长7-10毫米;脊上生有纤毛;花药长约5毫米;柱头2,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花期5-7月,笋期4-5月。
箬叶竹秆高1-3m,径0.5-1cm,节间长10-15cm,幼时无毛或被小刺毛,节下被淡褐色毯毛状毛环;节较平,节内长3-smm。箨鞘鲜时褐绿色,长10-12cm,背面中下部贴生棕色刺毛;箨耳发达,向两侧延伸,镰刀形,遂毛长5-8mm,多数褐色,波曲状;箨舌截平形或微搭曲高1-2mm,边缘具流苏状褐色毛;箨叶直立,长三角形或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大,长10-35cm,宽2-5m,背面具微毛1。
生长环境阳性竹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耐寒性较差。
适应性强,较耐寒,喜湿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轻度盐碱土中也能正常生长,喜光,耐半阴。
根据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分布范围产于亚热带地区,分布于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多生于低山谷间、水滨、林缘。适应性强,阴湿、干燥之地皆可生长2。
栽培技术1、劈山: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2、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3、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4、营造: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1)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2)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主要价值生活价值秆可作竹筷或毛笔秆,竹叶作粽叶或斗笠和船篷衬垫。
园林价值箬竹丛状密生,翠绿雅丽,适宜种植于林缘、水滨,也可点缀山石。也可作绿篱;或地被。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