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

美国、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于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铸造焦的生产。

在中国,到1990年年底已形成年产近百万吨铸造焦的设备生产能力, 而且在配料技术、铸造焦质量、微观结构的研究和铸造型焦的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在化铁炉中的作用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

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 支撑料柱保证其良好的透气性。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和气孔率小的特点。

铸造焦与高炉焦相比在外观上具有块度大裂纹少、密实程度高等特点。装入化铁炉内的铸造焦分为底焦和层焦两部分。

底焦的作用是燃烧产生热量, 熔化金属并在铁水通过它时使铁水过热。由于这部分焦炭处于化铁炉的底部, 它要承受整个料柱的静压力和加料时大块铁料的冲击力, 因此应具有一定的抗碎强度。

层焦由上部与金属料层层相间加入炉内, 用于补充底焦的消耗,每层加入量即为熔化一层铁料所消耗的底焦量。

质量要求化铁炉要求铸造焦具有下列性质:

(1) 块度大而均匀。为了保证化铁炉内料柱的良好透气性能,使风能吹透中心,一般要求焦炭块度在60mm以上。

铸造焦块度与化铁炉内径有关, 生产能力大于10t/h的化铁炉, 要求铸造焦块度为化铁炉内径的1/10~1/12;中小型化铁炉则要求焦炭块度为其内径的1/6~1/9。

(2)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铸造焦除在炉前运输过程中会受到冲击和磨损外, 主要是在入炉时和入炉后要承受大铁块的撞击。为了保持炉内焦炭的块度均匀和底焦的稳定, 要求铸造焦具有一定的转鼓强度和落下强度,这对保证铁水温度,提高化铁炉热效率有重要作用。

(3)灰分低。铸造焦灰分升高则其固定碳和发热值降低, 在化铁炉内会直接影响铁水温度。一般焦炭灰分每减少1%, 铁水温度约提高10℃。

(4)硫分低。铸造焦硫含量约有30~70%进入熔化的铁水,特别是炉料中废钢用量增加时, 铁水增硫更多, 直接影响铸件质量。化铁炉一般用酸性炉衬, 不能脱硫, 因此要求焦炭含硫量低于0.8%。

(5)水分适宜且稳定。水分蒸发需要消耗热量; 但水分过低, 焦炭装入化铁炉时容易着火。为防止化铁炉顶部着火, 铸造焦又须有一定量的水分并保持稳定。水分波动会使料批计量不准,影响化铁炉操作。一般入炉焦水分控制在5%以下。

(6)挥发分不宜太高。挥发分高会影响铸造焦使用时的强度, 同时也会降低焦炭的固定碳含量。各国都订有铸造焦质量标准。块度、灰分、硫分和机械强度指标是铸造焦质量考核指标。若上述指标中任一项达不到规定的数值,即不符合该级别的合格品质量标准。转鼓强度和落下强度为并用指标,当两个指标值有矛盾时,以M40(见米库姆转鼓试验)为准。水分、挥发分、显气孔率和碎焦率等则不作为主要质量验收指标。

|| || 中国铸造焦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