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鲑,学名:Coregonus peled (Gmelin, 1789),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白鲑属的一种鲑鱼,是一种高耗氧冷水性鱼类,体长稍侧扁,头小,吻尖,口端位,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稍突出。口裂斜,口裂后缘达眼前缘下方。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7-9个鳃弧,与颊部连接。体披圆鳞,鳞小,颊部与胸腹鳍腋基无鳞,腹部圆,侧线完全。生活在高纬度的冷水河流和湖泊中。高白鲑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河流型、湖泊型、河湖型三种。

简介

高白鲑隶属于鲑科( Salmonidae)、白鲑属( Forego-nus),系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纬50度以北的江河及湖泊中,苏联及北美均有分布。该种鱼对环境条件和适应可塑性较强,在1-28°C的水温条件均可正常生活,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被一些国家列为重要的增养殖对象。苏联有些地方早在1933年首先推荐了高白鲑,但实际做为湖泊、水库及池塘的增养殖品种则开始于1953年,从1964~1971年期间共向236个湖泊17座水库移植了8·51亿尾仔鱼、1,000万粒和960万尾鱼960万尾鱼种,使分布区扩大到乌克兰、拉脱维亚、卡果利、列宁格勒、诺夫戈洛德、普斯科夫,图列斯克和库列克等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其产量1964年为600吨,1980年为3000吨,1984年达到10000吨。

1985年苏联国内共有高白鲑繁殖场70个,约占苏联各种鱼类繁殖场的50%,负责供应全国各地渔场、放养场所需的发眼卵、仔鱼和鱼种。高白鲑增养殖以大水面放养为主,构成湖泊、水库的增殖品种,使产量不断提高。在列宁格勒地区,较高单产为265公斤/公顷,西伯利亚地区单产为250公斤/公顷1。

形态特征

高白鲑体长且高,体长40-55厘米,平均体重达到2.5-3千克,一般不超过4-5千克,寿命12-13年,小个体寿命5-6年,不同种群的生长率大大不同。体侧稍扁平,鱼体无斑;两颌等长或下颌稍突出,头小,吻尖,口端位、斜裂,口裂后缘达眼前缘下方,眼侧上位,鳃盖膜有鳃弧7-9个;背部银灰色,头后背部弧形黑色隆起,头部有小黑斑,头顶和头侧面有较大黑斑,背鳍和鳃盖有小的黑斑;背鳍3-4个,鳍条9-10个,具脂鳍,与臀鳍后部相对,臀鳍2-3个,鳍条12-16个,基较长,尾鳍深叉形,两叶等长或下叶略长于上叶,胸鳍1个,鳍条13-16个,腹鳍一个,鳍条11-12个;腹部圆,银白色,体被小圆鳞,侧线鳞数76-98个,鳃耙数49-68个。

生长环境

高白鲑虽属冷水性鱼类,但对栖息的环境条件可塑性较强,可正常生活在水温1-28℃的范围内,其最适温度为15-25℃,比一般冷水性鱼类适应温度范围高。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高生长速度明显尽快,所以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植表现明显的生长优势。pH值适应范围为6-9,在一般偏酸和偏碱性水域均可生长。该鱼较其他冷水鱼类耐低氧,能忍耐2毫克/升以下的低溶氧环境。分布与西伯利亚一些河流中(如迪克卡河、科雷马河)的高白鲑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即河流型(洄游性)、湖泊型和河湖型(半洄游性)三种。河流型种类,它们在洄游到河流中产卵繁殖,幼鱼又洄游到湖泊索饵肥育,进行不同长度的洄游;湖泊型种类,它们适应湖泊静水生活,能完成索饵、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物学过程;而河湖型种类,它们介于河流型和湖泊型种类之间。根据前苏联资料,湖泊型种类又可分为生长快、生长中等和生长慢三个种类,其中生长快和生长慢的种类经常生活于同一湖泊水域中,这是当水域中饵料资源不足时,维持其种群高数量的一种适应性。各国都选择湖泊型种类作为湖泊,水库和池塘增养殖的对象。

高白鲑属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也摄取部分底栖生物。刚孵出的仔鱼主要摄食轮虫和无节幼体,仔鱼期之后摄食的种类为技角类、饶足类、水生昆虫和一些底栖生物,对饵料的要求不很严格。解剖自然水域中孵出后第9天的仔鱼肠道食物团中有轮虫、原生动物和象鼻蚤等;第13天仔鱼除上述种类外还有许多藻类;0.02克仔鱼肠道食物团中象鼻蚤1-93个,无节幼体1-38个,中型剑水蚤3-23个;0.5克幼鱼,肠道食物团中有技角类2-173个,摇蚊幼虫4-51个;9-13.7克幼鱼,技角类是主要食物。当年鱼8月份的食性呈多样化,技角类和摇蚊幼虫是其食物组成中的基本成分。成鱼食性据资料介绍仍与当年鱼相似。摄食水温为1-25℃,冬季仍能正常摄食,摄食旺季在6-8月(水温20℃以上),幼鱼和非产卵个体摄食旺盛期可延至10月(水温10-20℃),秋季温度下降,其摄食强度也随之下降。亲鱼在产卵前几乎停食50天左右。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捕捞高白鲑的食性分析,主要以技角类的西芷拟蚤。端足类的钩虾和极少数饶足类的右突新镖水蚤,其出现率分别是93.7%,22.2%,12.7%和其他11.1%。一年中该鱼都保持旺盛的摄食强度,但冬季,胃饱满指数下降。

3-6岁时首次产卵,雄鱼比雌鱼早成熟一年。雌鱼在产卵前很快成熟,大多数雌鱼每年都要产卵。产卵期受当地气候影响为秋季至初冬,产于湖泊浅滩的硬砂岩、细沙、粗砂或河流中的石底。在北方的湖泊中,产卵在冰下进行。产卵场受到冰的厚度和水位变化的影响,深度通常为1-3米。产卵期持续12-16日,在2-3℃的条件下进行。它们以浮游动物(主要为甲壳类)、底栖生物(尤其是昆虫幼虫、贝类以及海藻)以及水面上的昆虫为食。

高白鲑是由二倍体经双二倍体演化而成的四倍体鱼类,遗传多样性不高。

分布范围

原产于北纬50°以北的俄罗斯境内梅津河至科雷马河一带的湖泊,尤其多见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鄂毕河流域,分布于保加利亚、丹麦、芬兰、德国、立陶宛、波兰、俄罗斯、瑞典、中国、中国新疆赛里木湖、北美等地。

人工繁殖

人工养殖高白的苗种一般都来源于人工培育的亲鱼进行催产孵化,在水温6℃以下时,亲鱼不需要催产即可自行产卵,此时可用人工方法使亲鱼集中产卵、授精。

1采卵授精,高白鲑的授精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

①干法受精。繁殖用亲鱼性比为1:1,或雄鱼稍多一些。临产前,将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移至室内,将鱼体擦干,轻挤雌性亲鱼腹部,将卵粒挤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采取同样的方法随后将雄鱼的精液挤在卵上,用事前准备好的羽毛将精卵充分搅拌均匀,使卵充分受精后,进行孵化。

②湿法授精。一般在室外进行,按干法授精的方法取得精卵。在授精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受精后立即加人牛奶进行搅拌,其后,装入塑料,内几小时后孵化。袋内卵不能超过水容积的1/3。

2.孵化

在孵化前,要将受精卵进行脱黏处理。方法是用10亳克升的草柔酸液加入到盛卵容器中,冲洗受精卵数次,或者是将25%的滑石粉悬浮液加人到受精卵上搅拌,然后冲洗数次,也可以起到脱黏的作用。高白鲑的受精卵可在玻璃钢水槽、水泥池和孵化桶中进行孵化。每升水中可放卵5万~10万粒。在孵化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4℃,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化率;保持流水状态,使孵化器中溶解氧在8毫克/升以上,最低不要低于5毫克/升;在孵化期间,为防止死亡卵发生霉变影响水质和孵化率,需要经常拣出死卵2。

养殖方法

该品种肉质白,脂肪含量高,出肉率高(>60%),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适宜于大型冷水性水域养殖。适温范围0~25℃,最适水温12~15℃,适宜盐度0.2‰~6‰。该品种适宜在东北地区、云贵川地区、青藏高原以及长江以北的深水湖泊和高峡水库推广养殖。

在中国,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早年无任何鱼类生存,经过多年研发,从19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和凹目白鲑发眼卵2940万粒,通过孵化向赛里木湖投放高白鲑、凹目白鲑鱼苗1400万尾。至2002年底,赛里木湖中高白鲑雄性平均体重1.9公斤,雌性平均体重2.2公斤,最大个体3.6公斤。2002年进入商品鱼捕捞期,捕捞商品鱼30余吨,2003年计划捕捞商品鱼100吨。

2000年至2002年,新疆水产工作者在赛里木湖现场进行了亲鱼捕捞、采卵、授精后运至温泉冷水鱼繁育基地进行人工孵化,经4个月左右的孵化,在国内首次获得高白鱼成活稚鱼1100余万尾。高白鲑首次在中国繁育成功,标志着冷水鱼系列开发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首批鱼苗已被推广到北京、四川、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等省、区;2003年又向黑龙江、内蒙古发运鱼苗80万尾。初步形成了以高白鲑、凹目白鲑、虹鳟、金鳟为主体的渔业结构。以移植、增值、繁殖、捕捞为主的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2008年特克斯河系及恰布齐海水库均已引入高白鲑鱼苗,2009年底成鱼单尾体重在1000g。

营养价值

高白鲑适应性强,特别适合一些低水温的环境,它肉味鲜美,无肌间刺,生长迅速。高白鲑在赛里木湖中以摄食天然饵料--钩虾和西藏拟鳋为主。由于高白鲑完全摄食天然饵料,且湖水未受任何污染(入湖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泉水),被誉为鱼类中的有机食品当之无愧,名符其实,市场前景广阔。

高白鲑肌肉中营养全面,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含量远高于大多数常见养殖鱼类,而肌肉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8.83%,仅比乌鳢低,脂肪含量平均为13.75%,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其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平均为17.48%,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较高,因此肉质鲜美。而高白鲑的卵所含蛋白质更为丰富,其中维生素E含量很高,可防止其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受到氧化破坏。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