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狸属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猫科中的一种动物。该属只有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现有17个亚种,中国有9个。所属的花面狸属只有这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中医理论认为其味甘、性平;补中益气,治诸疰,去游风,愈肠风下血;又治痔瘘、鼠瘘等,具有药用价值。另外,果子狸属皮毛兽,其皮可以制裘,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毛皮之一。果子狸,也叫花面狸、白鼻狗、花面棕榈猫等,是具有珍贵毛皮的野生动物。

简介果子狸属,又名花面狸属(Paguma )。仅1种,即果子狸(花面狸)Paguma larvata。因面纹黑白相衬明显而得名“花面狸”,因在夏、秋季取食大量果实,亦称“果子狸”。体型似家猫而较大,四肢短,尾颇长,几乎等于体长,体长50~65厘米,体重4~8千克,尾毛紧贴,尾型细。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各国,在我国可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最北可分布到北京和山西大同,是中国灵猫科动物分布最北者。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林、灌丛地区。居住在树洞或岩洞中。昼伏夜出,晨昏活动频繁。善攀援,常在树冠活动。主要以各种浆果、核果为食,亦捕食小鸟、鸟卵、青蛙、小鼠、田螺、昆虫等。年初发情交配,孕期2个月以上。每年春末夏初在树洞内产仔,每胎2~3仔。果子狸在我国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地区常被用以食用,“非典”(SARS)期间被一些不据确凿的证据证明病毒是由其传播,而遭到大规模宰杀。1

下属物种果子狸(学名:Paguma larvata)又名花面狸白鼻心,台语称“果子猫”(kué-tsí-bâ),一种灵猫科的哺乳动物。

果子狸躯体瘦长,成年个体长45-65厘米,重4.5-8千克。果子狸外形似家猫,颜面狭长,鼻吻前突,颈短面粗,眼睛大而圆,两耳较小,上层背部两侧有20根黑白相间、富有弹性的胡须,头部被毛有7块大小不同黑、白相间的斑块,故称花面狸。

果子狸四肢粗短,足具5趾,趾端有爪,非常锋利。趾掌无毛,掌面皮肉增厚,富有弹性。尾巴粗壮有力,长30—40厘米,约占体长的2/3,在跳跃、攀登时能起平衡作用。肛门附近有臭腺,遭遇敌人时会释出异味借此吓跑敌人。

果子狸主要生活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林中、或则靠海的丘陵地带。分布于中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台湾、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区。在中国境内分布广泛,尤其在华南地区。

果子狸食性独特,主要吃植物,尤其喜食水果,与别的食肉目动物不同。动物性食物是次要食物。鼠类是果子狸最喜食的动物性食物,也吃蛇、鸟、蛙、蚯蚓、小昆虫等。

果子狸善攀缘,属夜行性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人工饲养的果子狸这种习性并不明显。

外形特征形态特征体长49~59cm,尾长35~50cm,体重2550~3800g。体型中等,略显粗胖而笨拙。除头上有白斑外,身体上没有白纹。被毛较长而粗,绒毛空稀,有羊毛状弯曲。四肢较短,各具5趾。爪略具伸缩性。香腺不发达。尾长而不具缠绕性头部、颈部为深灰黑色。从鼻镜后缘经颜面中央至额顶有一条宽阔的白色面纹。眼下及眼后各有一小块白斑。自两耳基部至两肩各有白色短纹。体背般呈灰棕色,毛基浅灰色,毛尖棕灰色。喉部、胸部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腹部白色至灰白色。四肢棕黑色,毛基为黑色而毛尖为棕黄色。足背为乌黑色。尾基为棕色,尾端呈黑色头骨较大,粗壮、结实。眶闾较宽。吻部较短而粗。眶前孔位于七颌裂齿的上面。眶上突短钝、不发达。眶后域呈圆柱状,随年龄的增长而缩窄。颅腔较狭长。矢状嵴缺失。人字嵴较发达。腭骨后缘大大向后延伸,几乎把翼窝孔全部盖住。听泡不发达,鼓室甚低于其后面的副枕突2。

生长繁殖果子狸每年2月~5月发情。怀孕期为70天~90天。夏季产仔,每胎产1仔~5仔。寿命为15年。出生后的10~12个月、体重在4公斤以上1岁左右可以达到性成熟。每年的3~8月份为繁殖期,在繁殖期里有4~6个发情周期,每个发情周期10~16天,平均14天,发情持续时间8天左右。在发情期里母狸阴唇肿胀、明显增大、外翻,表面出现皱褶;颜色由粉红色变为红色,阴门开口大,分泌黏液,这时接受公狸交配,交配后有橘红色的阴道栓从阴道中掉出。公狸在3~8月始终有性欲,睾丸垂到阴囊内,阴囊垂到腹壁以外、皮色变为粉红色,到9月以后睾丸萎缩,性欲消失。受配母狸妊娠期51~71天,平均55天。刚出生仔狸重130~150克,5月份以前出生的仔狸年底可重达3公斤以上。

饲养技术要点(1)合理调配饲料要根据果子狸的体况、繁殖、生长发育特点和不同饲料季节生产的品种等,合理调配饲料,力求饲料多样化。果子狸属杂食性动物,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配料时要主次分明,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使用,尽量多样化。适当补喂动物蛋白质饲料,能加快果子狸的生长速度,提高繁殖率。坚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才能保持野生果子狸肉的原汁原味。

(2)饲料品种多,营养全,加工细不论给果子狸喂什么饲料,都要考虑营养互补,使果子狸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维生素饲料、矿物微量元素饲料都得到满足。品种多的目的是使营养达到全价。加工细就是植物饲料除鲜果外,其他均要煮熟,籽实类先粉碎再煮,加工煮熟后要求稀稠适度、适口性强,以增加食欲。像那种有啥喂啥、喜吃什么就多喂什么的饲养方法是不科学的。

(3)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发霉、腐烂、变质、污秽的饲料不能喂,不清洁的饮水不能喂3。

种群现状果子狸民间繁殖饲养的数量颇多,但野外族群的现状不明,丰厚的利润促使各地盗猎贩卖果子狸之风极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果子狸属于保护动物。

2003年5月11日,深港科研人员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SARS样病毒。北京、广州等地先后暂时封存管理饲养果子狸。2003年8月中国国家林业局确定首批可以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果子狸将摘掉“非典元凶”的帽子,成为市民的盘中餐。2013年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果子狸才洗清了10年之冤。

配种要点果子狸一般年可产仔2~2.5胎,每胎8~16头,配种时间以6~7月龄、体重 60~70千克为宜。由于果子狸智商和灵敏度比一般家果子狸高,故配种时不能采用爬跨台、假阴道或徒手采精法,只能采用自然交配法。当母果子狸发情允许公果子狸爬跨时即 可配种。一般在发情并允许爬跨后的12~24小时内配种均有效。母果子狸能安定地接受爬跨,或阴户从鲜红变为暗紫,从肿胀变为稍皱缩,或配种员用手按压果子狸后 躯而其站立不动,都是适宜的配种时间。第一次配上后间隔6~8个小时再重复配一次,以提高受胎率。配种前,应将母果子狸栏舍内的杂物搬出,防止撞伤果子狸腿或意 外事故发生。同时,用3%高锰酸钾液将母果子狸外阴部擦洗干净,然后放入种公果子狸进行配种(配种过程约30分钟左右)。配种后隔1个小时再让其饮水。如确认母果子狸已配上种,要对其全身涂擦双甲脒溶液2~3次,杀死体表寄生虫,以防母果子狸擦痒过度而导致妊娠流产。

接产要点1.接产前的准备

果子狸临产前20天左右肌注大肠杆菌疫苗或临产前3天肌注长效抗菌素。同时,彻底 清扫和冲洗栏舍,并用来苏儿或高锰酸钾液消毒。待水泥地面干后铺上千垫草,安装好饮水槽、电灯,槽内加足清水,备好产仔箱(冬春寒冷季节应备好保暖箱)、 碘酊、脱酯棉球、扎线和消毒过的剪刀等物品,并有专人值班看护,以防止母果子狸突然产下仔果子狸而发生意外。

2、接产注意事项

母果子狸妊娠期一般在114天左右,临产前开始衔草,排尿频繁,排粪地点不规则, 阴户红肿,呼吸频率加快,不愿站立等,预示着即将产仔。多数母果子狸在垫草上侧卧努啧后将仔果子狸顺利产下。家果子狸产仔时是头部先出,而果子狸产仔则是后腿和臀部先 出。果子狸一旦产完仔后即站起,并开始泌奶。如产仔过多而奶头不够时,可采取分批喂奶或给其他临近产仔和已产仔量少的母果子狸寄养。不过,母果子狸产仔后缺奶的 现象很少发生。

母果子狸每产下一仔,接产人员即捡起并用3%高锰酸钾液浸过的毛巾擦拭果子狸全身血污 和嘴内的粘物。将脐带留4~5厘米扎线后剪断,在剪口处涂上碘酊,并剪掉口腔两侧上下各两个犬牙,再将仔果子狸放进原已备好的产仔箱内。产完后,将氟哌酸调成 糊状,放入仔果子狸舌根部让其吞下,以预防溶血性黄白痢和水肿型大肠杆菌等肠道疾病。20日龄后应给仔果子狸注射疫苗,60日龄时再肌注果子狸用“三联苗”。

当母果子狸全部排出胎盘后,应将原垫草和血污清除干净,地面消毒并及时换上切短的 干净稻草等垫料,并用3%高锰酸钾液擦拭母果子狸奶头和两侧,现时对母果子狸颈部肌注320~400万单位青霉素,连注两天,每天2次(每次间隔8~12个小 时),以防母果子狸高烧和子宫发炎。再将仔果子狸放入母果子狸栏舍内让其自由吸奶,每隔4个小时喂奶一次,连续4天,以防仔果子狸被母果子狸压死。此后应加强观察仔果子狸和 母果子狸的排便颜色和精神状况,做到早发现疾病早治疗,确保仔果子狸和母果子狸健康地生长发育,提高养殖效益。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