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蝰指名亚种是蝰亚科蝰属的一种生物,生活于草原、稀疏树林、芦苇丛,也见于山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

形态特征草原蝰指名亚种头背面仅额鳞、顶鳞及眶上鳞为较大鳞片,其余均为平滑小鳞;背鳞中段19或21行;吻鳞与1枚端鳞相切;鼻孔较小,位于鼻鳞下半部。

草原蝰指名亚种全长雄性(410+60)mm,雌性(410+45)mm。背面灰褐色,背中央由颈部到尾尖有一行粗大圆形、椭圆形或菱形斑。斑纹断续或前后缀连成锯齿状纹;躯干两侧有黑色粗大点斑或横斑。腹面灰色,每一腹鳞基部黑褐色,游离缘灰白色,其上具粗大的或细小的深黑色斑,排列成一横行;各腹鳞上的黑斑前后缀连成数纵行。头背面有粗大黑色斑。1

生物结构草原蝰指名亚种头长远超过头宽,头最宽处小于从吻端到口角的距离。吻鳞窄而末端钝圆。吻鳞高与宽相等或宽略大于高,从背面可以看到它的上缘,与吻端1枚(个别为2枚)端鳞相切;鼻孔较小,位于鼻鳞下半部;鼻鳞较大,与吻鳞间相隔1枚鼻吻鳞。

头背面除额鳞、顶鳞与眶上鳞为大鳞外,其余均为平滑小鳞;额鳞前方有小鳞10—13枚,个别为9或14、15枚(包括端鳞);额鳞与眶上鳞间相隔一排小鳞或前三分之一相切;左右顶鳞彼此相切或其间相隔1—2行小鳞,与眶上鳞间相隔1—3行小鳞;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后及下方为许多小鳞围绕,眼前方小鳞中上枚最大,前切鼻鳞,眼与上唇鳞间相隔一行小鳞;上唇鳞9,少数为8,两侧上唇鳞数有时不一致,第4枚(个别为第4、5两枚)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10,少数一侧为9或11,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彼此相切,前4枚切唯一的1对颔片。1

生活习性草原蝰生活于草原、稀疏树林、芦苇丛,也见于高达3000m的山区。在北疆西部主要发现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前丘陵及平原草场。在尼勒克发现于地形较开阔的草原上,凡是藁属牧草占优势的干草原、蝗虫多、废弃鼠洞也多的地方,草原蝰就多。在面积不到20公顷的干草原上捕到草原蝰420条。

草原蝰的活动随季节变化。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在晴天中午前后出洞晒太阳,行动较缓慢。5月底到9月初,天气炎热时,每天10时前,14时以后在草原上遇到的毒蛇较多。9月中、下旬,草原蝰往背风向阳的环境迁移,在此环境中蛇的密度约为夏季活动环境的10倍以上。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草原蝰进入冬眠,常聚集若干条蛇蛰居于啮齿动物洞穴或其他隙缝中。草原蝰主食蝗虫,也食蜂或蜘蛛,只是夏初蝗虫较小而数量少时,有以蜥蜴为食的情况。草原蝰是卵胎生,每年4月出蛰后进行交配。怀胎1—6个月,平均每雌怀胎3个,8月产出仔蛇。幼蛇经3年可达性成熟。

经济意义夏季所食昆虫中主要是害虫,蛇毒可为人利用,对人类有一定益处。在新疆西部对牲畜又有一定危害。

分布新疆伊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