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唇兰属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少数为腐生兰。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数枚叶。该属共有2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非洲。

形态特征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数枚叶。叶稍肉质,互生,上面绿色或沿中肋具1条白色的条纹,具柄,叶柄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常被毛;花序顶生,总状,具多数花;子房不扭转,花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离生,中萼片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包围唇瓣基部的囊;花瓣与中萼片近等长,常较萼片窄;唇瓣基部凹陷,呈囊状或杯状,内面基部具各种形状的胼胝体,胼胝体向先端渐狭或顶部多少扩大;蕊柱短,前面两侧具翼状附属物;花药2室;花粉团2,每个多少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花粉团柄,呈短棒状,共同具1个粘盘;蕊喙较长,直立,叉状2裂;柱头2个,突出,位于蕊喙之基部两侧;子房不扭转。蒴果直立。1

产地生境约2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也见于大洋洲。中国有5种,产于东南部至西南部。1

下级分类四腺翻唇兰Hetaeria biloba (Ridl.) Seidenf. et J. J. Wood.。

斜瓣翻唇兰Hetaeiria obliqua Bl.。

白肋翻唇兰Hetaeria cristata Bl.。

长序翻唇兰Hetaeria elongata (Lindl.) Hook. f.。

滇南翻唇兰Hetaeria rubens (Lindl. ) Benth.。1

四腺翻唇兰植株高28-34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具3-7枚疏生的叶。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1-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钝,上面绿色,具3条绿色脉;叶柄长1.5-2厘米。花茎直立,被长柔毛,下部具1-3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4-9朵花,长2-4.5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7毫米,边缘具缘毛,背面被长柔毛;子房圆柱形、不扭转,被糙硬毛,连花梗长7-8毫米;花白色;萼片长约5毫米,背面疏被糙硬毛,具1脉,中萼片椭圆形,凹陷,宽约2毫米,先端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近斜卵形,宽2.2毫米,先端急尖;花瓣线形,长约5毫米,宽约0.6毫米,先端钝,具1脉,无毛;唇瓣位于上方,长5毫米,基部凹陷呈浅囊状,其内面具5条脉,其中4条侧脉近基部处各具1枚片状、横长圆形、先端钩曲的胼胝体,中部收狭成细、长约1毫米的爪,前部极扩大并2裂,其裂片近圆形,长和宽各2.5毫米,向左右伸展,而两裂片先端之间宽6毫米且中部稍凹陷。花期2-3月。

产台湾(恒春半岛里龙山、竹山)、海南(白沙、陵水、定安)。生于海拔800-1000米的密林下或路旁疏林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北部也有。2

斜瓣翻唇兰植株高30-37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茎直立,圆柱形,无毛,具4-5枚叶。叶具柄,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稍偏斜,不等侧,长6-7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钝,骤狭成柄,上面和脉均为绿色;叶柄长2-2.5厘米,下部扩大呈抱茎的鞘。花茎直立,长18-23厘米,被柔毛,下部具4-5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多数较密生的花,长8-11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6-7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柔毛,较子房短;子房圆柱形,不扭转,被柔毛,连花梗长8-9毫米;花小;萼片具3脉,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长5.8毫米,宽3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卵状长圆形,长5.5毫米,宽2.1毫米,先端钝;花瓣斜近匙状倒披针形,长5毫米,上部宽1.6毫米,先端钝,具1脉,无毛,与中萼片粘合呈兜状;唇瓣位于上方,近长圆形,凹陷呈舟状,长4.5毫米,宽2毫米,先端骤狭,具突尖头,内面常具3脉,靠近基部在中脉两侧的侧脉上各具(I-)2枚近长方形的胼胝体,胼胝体的顶部具不规则的2-3裂。花期3月。

产海南。生于密林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也有。3

白肋翻唇兰植株高10-2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暗红褐色,具数枚叶。叶片偏斜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4厘米,沿中肋具1条白色条纹或白色条纹不显著,背面淡绿色,具柄,叶柄长1-2.5厘米。花茎直立,长5-15厘米,被毛,具1-3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3-15朵疏生的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褐红色,长5-8毫米,宽2.5-3毫米,被毛,边缘撕裂状;子房圆柱形,不扭转,被毛,连花梗长7.5-10毫米;花小,红褐色,半张开;萼片背面被毛,红褐色,具1脉,中萼片宽卵形,长2.8-3毫米,宽2毫米,先端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的卵形,长3.2-4毫米,宽2-2.3毫米,先端急尖;花瓣偏斜,卵形,白色,极不等侧,长2.8-3毫米,宽2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具1脉;唇瓣位于上方,兜状卵形,呈舟状,长3.5毫米,基部浅囊状,内面具2枚角状的胼胝体,唇盘上具一群纵向不规则散布的细肉突或具2条纵向脊状隆起,近中部3裂,侧裂片直立,半圆形,中裂片卵形,凹陷,先端钝。花期9-10月。

产香港、台湾。生于山坡林下。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4

长序翻唇兰植株高30-35厘米,细长。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茎直立,圆柱形,无毛,具4-5枚叶。叶具柄,叶片长圆形至长椭圆形,稍不等侧,长8-9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钝,骤狭成柄,上面和脉均为绿色;叶柄长1.5-3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伸长,长15-22厘米,被柔毛,下部具2-3枚鞘状苞片,鞘状苞片粉红色,披针形,背面被柔毛;总状花序具多数较疏散的花,长8-12厘米,花序轴被柔毛;花苞片披针形,粉红色,背面被柔毛,长8-9毫米,先端渐尖,较子房稍短;子房圆柱形,不扭转,被柔毛,连花梗长10-11毫米;花小,半张开;萼片粉红色或近白色,具3脉,背面被柔毛,中萼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凹陷,长5-6毫米,宽2.8-3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偏斜的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宽2.8-3毫米,先端钝;花瓣白色,斜歪,菱状倒卵形,较萼片质地薄,长5-6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收狭呈突尖头,具2脉,无毛,与中萼片粘合呈兜状;唇瓣位于上方,凹陷呈舟状,基部凹陷呈囊,展平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4.5毫米,宽2-2.3毫米,先端骤狭或渐狭,具尖头,内面具5条脉,在近基部中脉两侧的4条脉上各具1-3枚细长的、向基部弯的钩状胼胝体。花期3-5月。

产广西(宁明)、海南(白沙)。生于密林下。泰国、斯里兰卡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泰国。广西名叫观音竹,全草民间药用,有清热、补虚之功效。

本种与H. oblongifolia(Bl.)Bl.有些近似,不同之点在于本种的花较大,萼片和花瓣长5-6毫米,花瓣菱状倒卵形,斜歪,宽2.5毫米;后者花较小,萼片和花瓣长3-3.5毫米,花瓣偏斜近长圆形,宽仅约1毫米,易于区别。5

滇南翻唇兰植株高25-4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较粗壮,无毛,具6-8枚较疏生的叶。叶具柄,叶片稍偏斜的卵形或椭圆形,长7.5-13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钝,上面绿色,具5条绿色脉;叶柄长2.5-5厘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被密的腺状柔毛;总状花序具多数花,长7-10厘米,下部具3-5枚鞘状苞片;花苞片披针形,长7-8毫米。宽3毫米,先端渐尖,与子房近等长;子房圆柱形,不扭转,被密的腺状柔毛,连花梗长8-9毫米;花小,前部略张开;萼片绿色,先端背面带粉红色,背面密被腺状柔毛,中萼片宽卵形,舟状,长5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尖,具3脉,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宽卵形,凹陷,略偏斜,长4.2毫米,宽3.2毫米,先端钝,具1脉;花瓣白色,薄,倒卵形,长4.5毫米,宽3毫米,先端微突,具1脉,两侧稍不等;唇瓣葫芦状卵形,凹陷,长3.5毫米,前部片小,宽卵形,长0.5毫米,宽0.8毫米,先端钝,片的基部之下缢缩,后部扩大,长约3毫米,宽3.8毫米,内面具1脉,近基部两侧各具1枚长圆形、顶部2-4裂的胼胝体,唇瓣下部两侧与蕊柱合生。花期3-4月。

产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景洪、勐腊、曼丕)、麻栗坡。生于海拔820-1000米的密林下。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也有。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