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二点红蝽,学名Dysdercus cingulatus (Fabricius)属半翅目,红蝽科。别名离斑棉红蝽、二点星红蝽。分布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寄主:棉等锦葵科植物,偶害甘蔗、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灯笼果、土烟叶等。为害特点:成、若虫喙穿过棉花铃壳吸食发育中的棉籽汁液,致棉籽和纤维不能充分成熟。

简介棉二点红蝽( Dysdercus cingulatus Fabricius)属半翅目蝽科。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棉区发生较多。初龄若虫群集于棉叶上为害,2龄若虫开始为害棉大铃。青铃受害后出现大块褐斑,棉絮变成硬块。受害大铃或刚开裂的棉铃易霉烂形成僵瓣,使棉絮僵腐,不能正常开裂,严重时干缩脱落。大龄若虫和成虫的口喙可穿过铃壳吸取棉籽汁液,使棉籽和纤维发育受阻。

成虫体长约15毫米,头、前胸、背板、腹节背面和前翅为赭红色,喙也大部红色,前翅革质,中央各有1个大卵圆黑斑,触角4节,黑色,第一节基部为朱红色,各足基节外侧有弧形白纹,足各节红黑相间。若虫初孵为黄色,半天后为红色,3龄出现翅芽,5龄体长8-10毫米,与成虫相似。卵椭圆形,黄色,表面光滑,长1.1毫米,宽0.8毫米1。

基本信息中文名: 棉二点红蝽

拉丁学名: Dysdercus cingulatus(Fabricius)

纲: 昆虫纲

目: 半翅目

科: 红蝽科

天敌: 天敌有寄蝇、猎蝽、食虫红蝽、鸟类等。

危害作物棉等锦葵科植物,偶害甘蔗、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灯笼果、土烟叶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18mm,宽3.5~5.5mm。头、前胸背板、前翅赭红色;触角4节黑色,第一节基部朱红色较第二节长,喙4节红色,第4节端半部黑色,伸达第二或第三腹节。小盾片黑色,革片中央具1 椭圆形大黑斑,腹片黑色。胸部、腹部腹面红色,仅各节后缘具两端加粗的白横带,各足基节外侧有弧形自纹,各足节红间黑色。卵长1.1mm左右,椭圆形,黄色,表面光滑。初孵幼虫黄色,12小时后变红,喙达第一腹节;3龄后长出翅芽,背面生红褐斑3个,两侧有白斑3个;5龄体长8~10mm,颈白色,翅芽达第一腹节,腹面色似成虫1。

特性规律云南年生2代,以卵在表土层越冬,部分以成虫和幼虫在土缝里或棉花枯枝落叶下越冬。羽化后10天的雌虫开始交配1次或5次,每次历时60~100小时,个别长达12天。交配后10多天才产卵,产卵1~3次,一代102粒,二代79粒,一般20~30粒一堆,产在土缝或枯枝落叶下或根际土表下,有时产在棉铃苞叶或棉絮上,卵期6~7天。幼虫共5龄,幼虫期15天左右,喜群集。初孵幼虫先在棉株或杂草根际群集,后转移到青棉铃上,数十头聚于一铃。5~7月和9~11月有两次为害高峰。成虫不善飞,但爬行迅速。活动适温22~34℃,低于17℃不活动,低于0℃经5小时死亡,高于37℃经3~4小时死亡。适宜相对湿度40~80%。高温低湿年份利于该虫发生1。

防治方法(1)采用粮棉轮作,截断该虫食物链。

(2)必要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900~1000倍液,防效优异1。

地理分布分布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