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18-26毫米,体背绿色,腹面紫红色,具金属光泽。触角鳃片状。鞘翅绿色,布满小刻点,末端各有1突起。卵乳白色,椭圆形,长约2毫米。幼虫共3龄,乳白色,老熟时黄色,体弯曲呈C形,长54-56毫米,头宽6.3-6.5毫米。腹末节腹面具黄褐色肛毛列,排列呈梯形裂口。蛹椭圆形,裸蛹。长约28毫米,宽约12毫米。

简介红脚绿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是桉苗的大害虫,柠檬桉、大叶桉、窿缘桉等幼苗均遭其害,同时也能为害很多其他苗木。以成虫食害叶部,常将叶子吃成网状,仅留叶脉。幼虫在土中为害苗木根部,往往造成苗木枯死。

成虫:体背面为青绿色,腹面紫铜色,均具金属光泽。体长20毫米左右。触角鳃叶状(末端数节延展成片状),鳃片三节。药翅满布圆形小点刻,在各翅鞘中央的地方隐约可见到4-6条由小点刻排列而成的纵线,边缘稍向上卷起,且带紫红色光泽,末端各有一小突起。腹部背腹面均可见6节。

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8-4月大部分化蛹,4月底5月初成虫陆续出土,一般在6一7月为成虫盛发期,特别是在气温高、闷热无风的晚间,成虫往往大量活动。成虫出土后,昼夜均可取食,但在烈目时则静伏于浓密的寄主枝丛内。成虫产卵于土中,特别喜欢在新腐熟的堆肥内产卵,卵散产,每只雌虫平均产卵60—80粒1。

危害我国部分柑橘产区有金龟子为害。常见的金龟子有花潜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红脚绿金龟子和茶色金龟子等。

金龟子食性杂,主要以成虫取食叶片,也有为害花和果实的。发生严重时将嫩叶吃光,严重影响产量。幼虫为地下害虫,为害幼嫩多汁的嫩茎。

常见的花潜金龟子成虫体长11~16毫米、宽6~9毫米,体型稍狭长,体表散布有众多形状不同的白绒斑,头部密被长茸毛,两侧嚼点较粗密。鞘翅狭长,遍布稀疏弧形刻点和浅黄色长绒毛,散布众多白绒斑。腹部光滑,稀布刻点和长绒毛,1~4节两侧各有1个白绒斑。卵白色,球形,长约1.8毫米。老熟幼树体长22~23毫米,头部暗褐色,上颚黑褐色,腹部乳白色。蛹体长约14毫米淡黄色,后端橙黄色其他金龟子形态大同小异,从略2。

防治方法除治幼虫(1)不施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以免孳生该虫。

(2)灌水淹杀幼虫。

(3)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1公斤,或3%呋喃丹颗粒剂2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3公斤兑25-30公斤细土处理土壤或与肥料混合施下。

(4)苗木生长期发现该虫幼虫危害,可用20%甲基异柳磷、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25%异丙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淋灌苗木根际。

(5)移栽苗木或扦插时,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处理植穴,具良好的保苗效果。

防治成虫(1)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人工震落捕捉。

(3)选择无风、温暖的下午3-7时,每亩用1.5%乐果或2.5%敌百虫粉剂0.5-1.5公斤,或40%乐果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施在寄主植物上。

生活习性生活在植物上面,白天出来捕食,晚上一般不活动。

地理分布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