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兰属(学名:Coelogyne Lindl.)是兰科下的一属,有约20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大洋洲;中国有26种,产自我国的南部至西南部。为附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常延长,匍匐或多少悬垂,通常具较密生的节,节上被鳞片状鞘;假鳞茎常较粗厚,以一定距离着生于根状茎上,基部常被箨状鞘,假鳞茎顶端具1-2叶及花葶;总状花序直立或俯垂,通常具数朵花,有时减退为单朵,艳丽;萼片常凹陷;花较大或中等大,常白色或绿黄色,唇瓣多斑纹,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两侧,唇盘基部凹陷;蕊柱直立,长而有宽翅,无蕊柱足;花粉块4,蜡质,有花粉块柄。1

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根状茎常延长,匍匐或多少悬垂,通常具较密生的节,节上被鳞片状鞘。假鳞茎常较粗厚,以一定距离着生于根状茎上,基部常被箨状鞘,顶端生(1-)2枚叶。叶通常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一般质地较厚,基部具柄。2

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常与幼叶同时出现于幼嫩假鳞茎顶端,初时发自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有时在花葶基部或上部近花序轴处具多枚二列套叠的、宿存的革质颖片;总状花序直立或俯垂,通常具数朵花,较少超过20朵或减退为单花的;花苞片常较大,近舟状,对折,脱落;花较大或中等大,常白色或绿黄色,唇瓣多有斑纹;萼片相似,有时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花瓣常为线形,较少与萼片近等宽;唇瓣常以狭窄的基部着生于蕊柱基部,3裂或罕有不裂;侧裂片直立并多少围抱蕊柱;唇盘上有2-5条纵褶片或脊,后者常分裂或具附属物;蕊柱较长,上端两侧常具翅,翅可围绕蕊柱顶端,无蕊柱足;花药内倾;花粉团4个,成2对,蜡质,附着于1个粘质物上;柱头凹陷;蕊喙较大。蒴果中等大,常有棱或狭翅。2

分布范围

全属约2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至大洋洲。中国有26种,主要产西南、少数也见于华南2。

代表物种

贝母兰CoelogynecristataLindl.

根状茎较坚硬,多分枝,粗4-6毫米,密被有光泽的、革质的、鳞片状鞘。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相距1.5-3厘米,长圆形或卵形,长(1-)2.5-6厘米,粗(0.5-)1-1.7厘米,干后皱缩而有深槽,顶端生2枚叶,基部具数枚鞘;鞘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叶线状披针形,坚纸质,长(5-)10-17厘米,宽(4-)7-19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具不明显的短柄。花葶连同幼嫩假鳞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长8-12厘米,下半部为鞘所包;总状花序长5-7厘米,具2-4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纸质,多少舟状,长2.5-3.5厘米,在花期不落;花梗和子房长2-2.5厘米;花白色,较大;萼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4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急尖,背面多少具龙骨状突起;花瓣与萼片相似,宽约9-11毫米;唇瓣卵形,与花瓣近等长,凹陷,3裂;侧裂片半卵形,近全缘,直立;中裂片宽倒卵圆形或近扁圆形,长1.2-1.5厘米,先端钝或微凹,边缘近全缘,上面有2条短而宽的纵褶片;唇盘上有5条褶片完全撕裂成流苏状毛。蕊柱稍向前倾,长2-3厘米,两侧边缘具翅;翅自下向上渐宽,上部一侧宽约1.5毫米,顶端微凹或近截形。花期5月。3

产西藏南部(聂拉木县的樟木)。生于林缘大岩石上,海拔1700-1800米。尼泊尔、锡金和印度也有分布。3

禾叶贝母兰CoelogyneviscosaRchb. f.

根状茎粗壮,粗6-8毫米,密被革质、有光泽的鞘。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相距1-1.5厘米,卵形或圆柱状卵形,长5-6厘米,粗1-3.5厘米,干后常为亮黄色,有光泽,顶端生2枚叶,基部具数枚鞘;鞘干后如竹箨,长4-7厘米,背面有紫褐色斑块。叶线形,禾叶状,革质,长30-40厘米,宽8-12毫米,先端钝,基部略收狭,无明显的叶柄。花葶连同幼嫩的假鳞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较短,扁圆柱状,下部约有2/3为鞘所包;总状花序具2-4朵花;花苞片早落;花梗和子房长约1.5厘米;花白色,仅唇瓣带褐色与黄色斑;中萼片长圆形,长约2.3厘米,宽约7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稍狭,宽约5毫米,背面稍龙骨状;花瓣与侧萼片相似;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宽约1. 5厘米,3裂;侧裂片近半卵形,直立,先端钝;中裂片近卵形,长7-8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渐尖;唇盘上有3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的下部,中央的1条略短;褶片上均有皱波状缺刻;蕊柱稍向前弓曲,长约1.2厘米,两侧有翅;翅向上渐宽,在上部一侧宽约1. 5毫米。蒴果近倒披针状长圆形或狭倒卵状长圆形,长3.2-3.8厘米,宽7-11毫米;果柄长9-12毫米。花期1月,果期9-11月。4

产云南西南部(镇沅、腾冲、瑞丽)。生于林下岩石上,海拔1500-2000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这些植物可成为吊盆植物,尤其是它们被培育成大型观赏植物时。新芽中开出的花几乎覆盖了整株植物。5

下级分类

可按花序的生长将植物分类。一些品种的花序是从鳞茎侧面长出来的,如凉爽气候下生长的毛唇贝母兰和温和气候下生长的马萨吉娜贝母兰。其他品种的花序中日后会长出假鳞茎,如淡褐贝母兰。另有些品种的花序和新鳞茎同时生长,花叶同时开放,如莫里贝母。“先花后叶”是指花序从成型辚茎中长出来的品种,如美花贝母兰。贝母兰属较少有混合种。罗氏贝母兰和莫里贝母兰的杂交种是最美丽的混合种之一,并且适于窗台栽培。5

中文名

拉丁名

特征描述

贝母兰组

Sect. Coelogyne

花葶连同幼嫩假鳞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自花序基部至花葶基部常有1至数枚不育苞片;唇瓣上的纵褶片撕裂成流苏状毛。

基颖组

Sect. Elatae Pfitz.

花葶从已长成或接近长成的假鳞茎顶端发出;总状花序基部下方具多枚二列套叠的、宿存的革质颖片,但花序轴顶端不具此种颖片。

眼斑组

Sect. Erectae

花葶发自幼嫩或已长成的假鳞茎顶端;自花序基部至花葶基部常有1至数枚不育苞片;唇瓣上有彩色眼状斑块;褶片或脊不撕裂成流苏状毛。

裸葶组

Sect. Filiferae

假鳞茎基部的鞘不具紫色斑块;花葶发出时假鳞茎尚包藏于鞘之内;花序上的数朵花在同一时间开放;花序下方无二列套叠的革质颖片。

紫鞘组

Sect. Flaccidae

根状茎上的鳞片与假鳞茎基部的鞘有明显的紫色斑块(紫鞘组Sect. Flaccidae)。

顶苞组

Sect. Fuliginosae

花序上的花不在同一时间开放,一般只开放1朵或罕有2朵,花序轴顶端长期为白色苞片所覆盖(顶苞组Sect. Fuliginosae)。

顶颖组

Sect. Proliferae

花序轴顶端具多枚二列套叠的、宿存的革质颖片,从颖片的腋部发出(翌年)新花序,亦即同一花序多年开花,因此可以在同一花序上看到从轴的下部、中部到顶端具有许多二列套叠的革质颖片。

美花组

Sect. Venustae Pfitz.

花葶连同幼嫩假鳞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下部有数枚颖片;总状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唇瓣上无彩色眼斑,褶片上不具疣状突起。


  该属曾被E. Pfitzer et Fr. Kraenzlin(Pflanzenreich IV. 50. Heft 32. 1907))分为14个组,其中有些组的建立仅根据细微的差别,令人难以掌握。但考虑到此属的种类很多,中国只占一小部分,故除命名上的变动以及少数组予以归并外,大部分均暂予保留,以待进一步研究2。

相关类群

蜂腰兰属 Bulleyia Schltr.

足柱兰属 Dendrochilum Bl.

瘦房兰属 Ischnogyne Schltr.

新型兰属 Neogyna Rchb. f.

耳唇兰属 Otochilus Lindl.

曲唇兰属 Panisea (Lindl.) Steud.

石仙桃属 Pholidota Lindl. ex Hook.

独蒜兰属 Pleione D. Don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