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情况

溜槽选矿应用较早,古代用淘洗方法分选重砂矿物,使用的工具就是原始的溜槽。有些人工操作的溜槽如固定溜槽至今仍在沿用。19世纪中叶出现机械传动的带式溜槽和圆形溜槽,在浮选方法出现以前,它们是细粒有色金属矿的主要分选设备。后来,由于各种跳汰机和摇床的出现,溜槽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少,但在矿砂粗选和矿泥分选中仍占重要地位。溜槽选矿广泛用于处理金、铂、锡、铁矿及钨等稀有金属矿,尤其是在处理低品位的砂矿中应用最广。

选矿原理矿粒群在溜槽中是在重力、摩擦力和水流的联合作用下进行分选。溜槽中的水流属紊流运动,其运动形式除平行于槽底的倾斜流外,还有垂直于槽底的漩涡和水跃现象,这两种属上升水流,除使床层松散外,还有助于矿粒群按密度分层。分层结果是密度大的粗矿粒位于最底层,密度小的细矿粒位于最顶层。矿粒在倾斜水流推动下,将沉降于距给料点不同的部位。粒度粗、密度大的矿粒最先在距给料点较近处沉降,并成为此处床层的最底层。粒度细、密度小的矿粒沉降在距给矿点的最远处并成为该处床层的最上层。

矿粒沉降于槽底后,在水流推动下继续沿槽底向前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上层的细矿粒,尤其是密度大的细矿粒在重力作用下将穿过粗矿粒问的间隙转入下层。矿粒间的间隙在运动时比静止时大,析离分层作用更明显。析离作用过于强烈时,密度小的细矿粒也将转入下层,将降低分选效率。矿粒在溜槽中向前运动时,矿粒与槽底间及矿粒相互间将产生摩擦阻力。由于密度和粒度不同,摩擦系数也不同,矿粒间存在速度差。因此,处于底层的密度大的矿粒受水流的冲力较小和摩擦力较大,沿槽底的移动速度缓慢或不移动;处于上层的密度小的矿粒受水流的冲力较大和摩擦力较小,移动速度较快。粗矿粒受的水流冲力比细矿粒大的多,粗粒的移动速度比细粒大。2

分类溜槽的种类繁多,根据处理矿石的粒度可分为三大类:

(1)粗粒溜槽,处理粒度为2~3mm以上的粒级,其给矿最大粒度可达100~200mm,主要有固定溜槽、罗斯溜槽、带格胶带溜槽;

(2)细粒溜槽,处理粒度为2~0.074mm的粒级,主要有尖缩溜槽和圆锥选矿机;

(3)微细粒溜槽(又称矿泥溜槽),给矿粒度小于0.074mm,其有效回收粒度下限可达10μm,主要有莫利兹选矿机(即40层摇动翻床)、矿泥皮带溜槽、振摆皮带溜槽、横流皮带溜槽等。

粗粒溜槽和细粒溜槽并称矿砂溜槽,是构造最简单,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最省,处理能力又大的粗选设备;而微细粒溜槽则是回收粒度下限最低的重选设备之一。

影响因素影响溜槽选矿的工艺因素有:给矿体积流量、给矿浓度、给矿粒度、给矿周期时间(指间歇工作溜槽)、槽子长度和倾角、槽面的铺面材料、槽面的运动特性(转速和振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