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线源1是以线状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体污染的发生源。水体中交通运输造成的污染常属于线性污染源,如江、河、湖、海上行进的船舶在正常条件下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油类)外,有时发生的油船事故突发性污染,都是重要的水污染线源。废渣堆放场和工业区由降水径流引起的水体污染属于污染线源或面源。

简介设在德国不来梅港的北海行动论坛全球协会指出,每年全球海域大约有超过300万吨废油漂流于海上,其中13%来自船难漏油。而船上所使用的非法清洁剂和废弃物所产生的废油料,一律排放至海中,每年大约 60 万吨。国际油轮船东联合会(1TOPF)将全球 175 件溢油量超 6 000t 的事故(不含美伊战争所致溢油事故)进行统计,可发现这些大型的溢油事故中,有超过六成是油轮与船舶事故所致近两年又发生几起重大的船舶油污染事件。2006年8月11日,菲律宾吉马拉斯岛发生一起严重沉船漏油事故,至少 35 万升原油泄漏,约 200 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约 206 万渔民失去生活来源。2007年12月7日,香港籍油轮“河北精神”号,在韩国忠清南道泰安附近海域发生漏油事故,超过 1 万吨的燃油泄入大海。事故发生后,韩国政府宣布“国家灾难事态”并同时宣布将忠清南道泰安郡 4 个行政区划定为“特别灾难区”。从这些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类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油船防污染措施的迫切性。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油船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防污染措施2。

船舶产生油污染的主要原因1、机舱舱底水的排放

机舱舱底水主要是机舱中主、辅机设备及管路在船舶航行中泄漏的燃料油、润滑油、冷却水和尾轴密封装置泄漏的油污水。这些油污水汇集于舱底,液面不断上升,如不定期清除,将增大船舶吃水,增加船舶阻力,甚至有可能造成船舶沉没的危险。许多船员为图方便,在港区外将舱底水直接排入江河中,造成水域污染。

船舶自身加燃油和油船装卸油期间的溢油船舶加油或油船装卸油时,由于船员不精心、油箱加满油时没有及时发现,造成溢油,或输油软管残旧、老化及伸缩接头、阀门的松动等原因造成的油渗漏,造成水域污染。

2、发生事故时的溢油

船舶因碰撞、触损及相搁浅等事故原因造成油箱和货舱漏油船发生事故油舱漏油,造成水域污染

3、残油和洗舱水的排放

船舱进厂修理前,必须将货油舱和燃料油舱的残油清洗干净,油气排放后才能进厂修理,以确保安全,油船装不同种类燃料油时,为保证燃料油的质量,必须清洗货油舱,这都可能造成水域的污染。

4、防止船舶油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

油水分离器使用率低,甚至有的船不使用油水分离器,主机总功率大于或等于 220 千瓦的船舶,必须配备油水分离器,在船舶实际运营中,部分船舶油水分离器使用率低,有的甚至不使用。

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奇缺,管理不到位,凡是未装设油水分离器的船舶,其油污水必须储存到船上指定的容器,且定期排给岸上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港口、码头没有配备污油水接收处理设施,故大部分没油水分离器的船舶其油污水倒入岸边或直接排入江中。在检查中,海事部门也曾要求港口企业配备污水接收处理设施,但该设备造价高,使用过程中支出大,有了这些设备,港口企业增加了成本,因此,多数港口、码头没有装设。

5、船员防污意识淡薄,随意排放油污水

在对船舶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对于装设了油水分离器的船舶,有的船员不知如何操作,对于未装设油水分离器的船舶,除部分倒入岸边外,部分船舶直接排入江中。

6、航运企业对防污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力。

防止油船污染的措施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船舶防污意识

针对油轮具有产生易燃、易爆、易污染的特点,在监督管理工作中,首先树立起三防四消的指导思想。三防即:防火、防爆、防污染.四消即:消灭跑、冒、滴、漏。使其贯彻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始终,以区别与其他船舶的监督管理。我们认为,这是做好油轮防污染工作的关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有关国际防污公约、国内法规及港口规定,深入现场、船舶,积极开展宣传防火、防爆、防污染的重要意义,让有关人员详细了解、熟知和自觉遵守这些公约、法规和规定。

加强对水运企业和船员防污染知识的培训油船防污染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必须各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尤其是水运企业、船舶所有人和船员是防污染工作的主体,他们是否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能否自觉做好防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通过培训,使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提高防污技术水平。尤其是船舶发生事故后,船舶本身如何及时、迅速、有效防止和控制溢油的污染,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不可忽视3。

加强防污染设备的检验、检测船舶检验部门应依据现行规范严格把关,对未达到规范要求的船舶坚决不签发《船舶防止油污染证书》,并责令其整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