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树(拉丁学名:Tupidanthus calyptratus)为五加科大藤本,初为直立灌木或小乔木,后分枝攀援而成大藤本。保罗树的树皮为灰白色,其表面通常有疣状疤痕。它的小枝为绿色,随着树龄的增大会逐渐变成灰色。它的叶子交替排列,有长的绿色叶柄,叶子长为20厘米,宽为9厘米。它的花朵很小,花瓣为黄色,盛开时能形成紧密的花簇(伞状花序)。它的果实为圆形的肉质浆果,刚开始时为绿色,慢慢成熟后则变成黑色1。

形态特征大藤本,初为直立灌木或小乔木,后分枝攀援而成大藤本;茎长15-30米,基部直径约15厘米,树皮黄棕色。叶有小叶7-9;叶柄长15-60厘米,无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短鞘状;小叶片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长圆形,长12-26厘米,宽4-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两面均无毛,边缘全缘,侧脉20-30对,在边缘连合,明显;小叶柄长3-5厘米,无毛。伞形花序直径4-6厘米,有花3-7朵,3-5个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短圆锥花序;总花梗粗壮,长4-8厘米,无毛;苞片卵形,革质,长约1.5厘米;花梗粗壮,长1.5-2厘米,无毛;花大,直径1.5-2.5厘米;萼筒革质,无毛,边缘有不明显的小齿;花瓣合生成帽状体,早落;雄蕊多数,通常50-70;花丝厚,长约3毫米,子房多室,无定数;无花柱,柱头多数,互相紧靠排列成几条分枝的长条状,或3-5条不整齐的放射状;花盘宽扁,中央下陷。果实球形,背扁,直径2-3.5厘米,外果皮肉质。

生长环境保罗树为典型热带常绿植物,起源缅甸-印度喜马拉雅山一带,生于林中,攀附于其他树木上,海拔约1600米。国外记载的生长高度为12米。最低可忍受-11℃低温,最适生长温度18-30℃,要求全日照或半荫(3-7万LUX光照),中度需水量,土壤酸碱度5.2-6.0,虫害较少。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分布。大量分布于从佛罗里达州南部(人工种植)经过西印度群岛到墨西哥、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广大地区1。

栽培技术基质准备:以疏松、排水和通气性好的基质为栽培基质(可用国产泥炭:杉木屑:1:2比例配比或5-40规格的进口泥炭),移植前用1000倍百菌清药液搅拌基质,将基质加药水拌匀,(加水的标准:加水拌匀后,手紧握一把泥炭,水从指缝中渗出)待上杯种植。11cm盆每盆的泥炭用量约300毫升,一包300升进口泥炭可以装1000杯左右。

筛苗的要求:选择专业生产的优质种苗,苗高8-10㎝ ,叶片数6-10片,无病虫害,无枯叶、黄叶。

上盆:对重新使用的旧盆,必须要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待用 ,新盆可直接使用。一般先用较小的花盆(11cm塑料杯)种植,种植时先在杯底垫2cm左右基质,再将筛苗移入杯中,小苗种植不宜过深,以平植株基部为宜,1株/盆;基质松紧适中,装至杯子9分满,轻轻振动盆土,定根水浇表层水即可。

主要价值这种树树型中等,分布范围广,主要生长于较低山脉的热带森林,也被当成遮荫树种,种在咖啡种植园中。在某些地方,它的叶子和根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它的花朵很能吸引蜜蜂和其他昆虫1。

科属五加科

木本稀为草本。叶通常互生,有托叶。花集成头状,穗状花序,常为复花序;花5数,稀为3至多数,萼片有时不明显;雄蕊与花瓣同数,互生,子居下位,心皮5~1枚,合生,形成1~5室。果为浆果或核果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