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

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测量对象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面积、形状、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由于几何量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形状又各式各样,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性,被测参数的定义,以及标准等都必须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进行测量。1

测量单位我国国务院于1977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中重申:“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长度计量中单位为米(m),其他常用单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测量中以度、分、秒为单位。

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指在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按类叙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对几何量的测量而言,则是根据被测参数的特点,如公差值、大小、轻重、材质、数量等,并分析研究该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关系,最后确定对该参数如何进行测量的操作方法。

步测简介步测是测量方法的一种,首先要反复测定自己的平均步幅,在步测时迈步速度要均匀,步幅大小基本一致复步记数。此法精度虽低,但对野外地理考察是一种简便方法。

教学实例题目:小明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

(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订正。提问:

①79+80+81表示什么?
②(79+80+81)÷3表示什么?
③50÷80=0.63表示什么?

(4)答案:平均步长为:50÷80=0.63。

在跳远中的应用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跳远成绩主要决定于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空中姿势和落地动作。在跳远教学中,踏跳技术教学是关键,而要做出正确的踏跳技术,必须要在一定距离的助跑后,踏跳脚较正确地踏上起跳点。要建立正确协调的踏跳技术的动力定型,首要前提是助跑步点的正确,倒小步和凑大步是绝不能做出良好的踏跑动作的。由于中等财会学校体育教学课时少,试用教材中又没有专门谈到助跑教学的丈量方法,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助跑教学,学生上几堂跳远课后,还未能踏准起跳板,就进行测试。在跳远教学中,对起跳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可采用步测丈量方程找出几组走跑对比关系数,让学生据此选定起跳点和助跑步数,由短到长进行助跑踏跳练习。

首先,先让学生以站立式起跑作30米加速跑,丈量其每步步幅。取每人由起跑线至第四步的一段距离,六等分后,学生本人按六等分的步幅反复走步,直至学生能够不看等分记号就能熟练准确地按步幅走。

然后要求学生按上述四步距离六等分的步幅所建立起来的步长感觉(约等于队列操练齐步走的步幅)走完30米。对比跑步步幅和走步步幅的关系,可以导出“步测丈量方程”: ,其中N为跑步数,x为走步数。

根据步测方程,计算出下列几种相对可靠的走跑对比关系数,如图所示。

让学生从踏跳区(在踏跳板前后各延长10厘米)的中间踏板上,以齐步走的步幅向助跑道起点方向分别走6步(基数),9.5步,13.5步…25.5步,作出各种距离的起跑标记。然后按自己所选定的步数,以踏跳脚从标记开始,向踏跳区分别相对应地跑4步(基数),6步,8步……14步,由短到长地进行助跑踏跳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