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鸡Syrmaticus humiae,是鸡形目,雉科的一种鸡,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英文名 black-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亦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简介黑颈长尾雉,俗名“地花鸡”、“松毛鸡”、“哑巴鸡”。鸡形目,雉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被IUCN列入1988年发布的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该种鸟最突出的体貌特征是羽斑绚丽而有韵律,尾羽修长而华美(雄鸟)。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主要以栎树坚果及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分布范围非常狭小,国内仅见于滇西的腾冲、龙陵、潞西、景东、沧源、漾濞、永平等地,而以腾冲为多,广西的个别县境也有少量分布。黑颈长尾雉多在地面或裸岩孔隙营巢,每窝产卵5枚~6枚,属留鸟1。
外形特征特征: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栖息于,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羽色: 雌性不同
体型:体重♂975g,♀620-746g;体长♂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 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为留鸟。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海拔1000-2000m、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留鸟,喜集群,常3~8只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活动以早晩为主,晚上栖于树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在隐蔽的林内、林缘岩石下、灌丛中的地面上营巢繁殖,一雄多雌制,每窝产卵5~8枚,卵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孵化期24~25天2。
保护级别黑颈长尾雉分布范围有限,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3。
IUCN 濒危;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稀有种;
《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