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足纲指的是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下属纲。全世界记载约2800种。头部前侧缘有1对细长的触角。口器由1对大颚和两对小颚组成。躯干部的体节由4片几丁质板连接而成。侧板上具有步足、气孔和几丁质化的小片。每一体节有1对步足。

简介唇足纲Chilopoda第1体节的步足特化成唇足类特有的颚足,也称毒颚,呈钳状。唇足类喜欢阴暗潮湿的生境,行动迅速,肉食性,猎取小动物的能力很强。分布范围广泛,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密切。

外形特征唇足亚纲下分2亚纲4目:即①整形亚纲。下分地蜈蚣目和蜈蚣目。②改形亚纲。下分石蜈蚣目和蚰蜒目。

头部前侧缘有1对细长的触角。口器由1对大颚和两对小颚组成。第1小颚扁短,第2小颚呈触须状。

形态唇足纲躯干部的体节由 4片几丁质板、背板、腹板和左、右侧板连接而成。侧板上具有步足、气孔和几丁质化的小片。

每一体节只有 1对步足。步足由基节、转节、前股节、股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第 1体节的步足特化成唇足类特有的颚足也称毒颚,颚足呈钳状,仍保留着步足分节的基本构造,主要用以捕食。最末体节的步足较长,伸向后方,呈尾状。

身体最末两步足之间有由1~2个体节组成的生殖节;后者很小,常有极小的生殖肢。

唇足纲的分类特征唇足纲是细长形的、腹背扁平的、多体节的、颚肢能分泌毒液的多足类动物。与其他多足类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①每个体节只有1对步足,是与倍足纲最基本的区别;②步足15对以上,区别于只有15对以下的综合纲、蛎蛾纲等。唇足纲有4目:步足31对以上为地蜈蚣目( Geophilomorpha);21~31对为蜈蚣目( Scolopendromorpha);15对步足、气门在两侧的为石蜈蚣目( Lithobimorpha);15对足而气门在背面的为蚰蜒目( Scutigermorpha)。前两目属整形亚纲,在发育过程中不改变形体,幼体和成体形态一样;后两者属改形亚纲,幼体的体节与步足少于成体的。石蜈蚣幼体步足对数,从7-8-10-12对或从4-5-6-7-9-11-13对逐龄增长。唇足纲在全世界约3000种,日本有130多种。在中国则研究甚少,记录不全,各土壤动物调查报告都没有相关的详细资料1。

唇足纲各目的生态特征唇足纲全部种类是肉食性动物。蜈蚣体型较粗壮,体色深(深紫蓝色、深褐绿色或棕褐色),颚肢强大,适于在枯枝落叶层及地表游走捕食,也会出现在上层土中。地蜈蚣是完全的土壤生活型,其体型细长,浅黄色就是对潜入土壤深层的适应。石蜈蚣的步足较长,行动敏捷,适应在枯枝落叶层中或其表面活动。蚰蜒卵是产在土中并自行孵化的,故在土壤中见到的只是其未成形的幼体1。

习性唇足类喜欢阴暗潮湿的生境,行动迅速,肉食性,猎取小动物的能力很强。

唇足类也有分泌化学防御物质的种类,如欧洲常见的 Pachymerium ferrugineum胸板上的小孔能分泌一种苦杏仁气味的氢氰酸。

本纲动物的分布范围广泛,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密切。如土中生活的地蜈蚣和许多石蜈蚣,由于体形细小表面积大,抵御干燥能力差,与温度条件比较,湿度更重要,它们能够生活在极寒冷的地方,但在高温干燥的地方却不多。蚰蜒(即钱串)和蜈蚣常常出现在地表,因此温度对它们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热带、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

唇足类中的蚰蜒行动迅速,气管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现。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 4对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体形细小的地蜈蚣有时能侵入人体而出现假寄生的现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儿的生殖道内,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

分布唇足纲( Chilognatha)的动物分布范冈广泛,但不同种类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地蜈蚣和许多石蜈蚣,对湿度要求更高,它们能够生活在极寒冷的地方,但在高温干燥的地方却不多。蚰蜒(即钱串)和蜈蚣对温度有较高要求:热带、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2。

分类唇足纲下分成2亚纲4目:即①整形亚纲。孵化出来的幼虫具有与成虫同数量的体节和步足。至少具有21对以上的步足。下分:地蜈蚣目和蜈蚣目。②改形亚纲。孵化出来的幼虫只有4~7对步足,成体步足有15对。下分:石蜈蚣目和蚰蜒目。

唇足类的体节多、步足多、气门多,是陆生节肢动物的原始特征。因此,整形类比改形类更低等。属于整形类的地蜈蚣、不但体节、步足比蜈蚣多,而且除第 1体节和最末体节外,每一体节都有 1对简单的气门,还有颚足体节的背板也保持完整的状态。因此,地蜈蚣比蜈蚣更低等,是已知唇足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在改形类中,气门6~7对,身体短,行动敏捷。其中的蚰蜒目更为进化,气门位于背面,不成对,而且内部器官也比较复杂,比石蜈蚣更高级,是唇足类中最进化的类群。

虽然唇足类保持许多原始特征,但是至晚在泥盆纪时,第 1体节的步足变成强大的颚足,已与倍足类和昆虫等分化为各不相同的类群。在志留纪发现的化石与现有唇足类的当代系统没有联系;不过第 3纪的琥珀和水的沉积物中的化石,已有纳入现有种的某些目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