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鱼科(Syngnathidae):体表形,具棱角或侧扁,尾部细长。全体被特殊环化及硬质化之皮状骨板。头细长,常具突出的管状吻。口小,端位;无齿。鳃裂小,位于头侧背部;鳃4个,叶片状;伪鳃发达。雌雄异型,雄鱼腹部具育儿囊或育儿袋。背鳍单一,小型;臀鳍很小,与背鳍常相对;一般具胸鳍;不具腹鳍;尾鳍有或无,无尾者尾端常卷曲;各鳍均无硬棘。

鱼科简介全世界分2亚科,分别为海龙亚科(Syngnathinae)及海马亚科(Hippocampinae)共52属,约215种。主要栖息于沿海礁区、舄湖区及沼泽区等藻类丛生的水域,极少数可进入河口域或淡水域,为小型稀见鱼种,无食用之经济价值。一般栖息深度不及50公尺。具特殊生殖方式,即雌鱼将受精卵产入雄鱼腹部或尾部之孵化袋,而由雄鱼保护受精卵直至孵化成小鱼后方排出。主要以微小之浮游甲壳类为主食。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少数可进入河口域及淡水域。

外形特征体侧扁。胸腹部凸出,由10~12骨环组成,七棱形。尾部细长,具四棱形,常呈卷曲状。雄鱼尾部有卵囊。头与体躯成直角。头前具冠状突起。体部骨环每节具6突起或小刺。头侧亦具同样的突起或小刺。鳃盖骨有凸棱。鳃孔小。背鳍中大,位于躯干及尾部间。臀鳍小。胸鳍短而宽。无腹鳍。无尾鳍,尾端能卷曲。雄性尾部腹面具育儿囊1。

分布海龙科鱼类广泛分布干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海域及咸淡水域,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河川中2。

药用价值海龙科大多数种类均可药用,具补肾壮阳,散结消肿之功效,为名贵补益类中药:海马始载于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当时称“水马”, “生海中,是鱼虾类也,状如马形……”,海马之名始载于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海马,生西晦,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海马,雌者黄色,雄者青色;又徐表南方异物志云:“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暴干熵之,以备产患,即此也”。海龙最早记载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海龙产澎湖澳,冬日双跃海滩,渔人获之,号为珍物,首尾似龙,无牙、爪,长尺余、此物有雌雄,雌者黄,雄者青,海龙功倍海马,益房箔,催生尤捷效,握之即产”。“海龙及海马中绝大者,长四五寸至尺许不等,皆长身而尾直不作圈。人药功力尤倍。”2

神秘龙骨2013年3月,河套罗家营一渔船出海捕捞,在东海海域打捞上来一副4米长的神秘骨骼。骨骼有头有尾,靠一根筋连成一体。是海龙鱼?还是大水怪?世代打鱼为生的渔民没人认识,甚至有人质疑是否真有类似龙的鱼类。

整副骨骼长约4米,头骨是扁的,旁边还有角,尾部像鱼,头尾及中间的身体靠一根筋连着。“如果没有这根筋,整副骨骼就散了。照这个架势判断,这种生物的身体直径至少得半米。”渔民说,这根筋很硬,用手都掐不动,比牛筋的柔韧性还要强。

2013年3月27日,城阳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将安排专门人员现场对骨骼进行鉴定。

2013-03-2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刘静教授来到河套罗家营,实地对渔民捕捞上来的骨骼进行鉴定。刘教授仍然认为,这副骨架就是勒氏皇带鱼,并对渔民的疑点一一解答。她称,勒氏皇带鱼并非带鱼,骨架有较高科研价值,建议专业博物馆收藏。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