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结构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53~60 mm,雌蛙体长65~71 mm左右。头略扁,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略显,眼间距窄,小于上眼睑宽;鼓膜较大,略小于眼径;犁骨齿两小团。皮肤光滑或有疣粒,体侧疣粒显著,背侧褶宽,最宽处与上眼睑几乎等宽;腹面光滑,股腹面具扁平疣。前肢较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端钝尖;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外跗褶清晰,趾问几乎满蹼,内跖突甚发达。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四肢背面绿色或有棕色横纹,股后正中有棕黄色纵线纹,其上方为浅棕色,其下方有一条棕黑色宽纵纹;腹面鲜黄色,股腹面有棕色斑。雄性鼓膜较大,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1.0~1.5 mm,动物极褐色,植物极乳黄色。第34~36期蝌蚪全长平均35 mm,头体长15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39%;体尾黄绿色,满布深棕色斑纹,从口角至眼下方有金黄色斑;尾肌正中多有一条浅色细纵纹,尾肌弱,尾鳍发达,末段细尖;唇齿式为I/1+1:I;上唇中央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或参差排列,口角乳突一排,有副突。2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50~200 m稻田区的池塘内。成蛙多匍匐在塘内杂草间或藕叶上;昼夜出外觅食,能大量捕食害虫。当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为冬眠期,4月下旬出蛰,繁殖季节在4~6月,鸣声似小鸡“叽,叽,叽”;雌雄性比为l:3。卵群分散呈片状,雌蛙产卵325~3 445(1 500)粒。蝌蚪栖于池塘i力的水草间,多分散底柄。2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甚多。受胁等级:无危LC。2
分布地区辽宁(东沟)、河北(秦皇岛、东陵、杨村)、北京、天津、山东(泰安、泰山)、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2
资源意义该蛙分布广、数量多。常栖息在稻田、藕塘及其附近,能大量捕食害虫.如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包括蝗虫、蜷蜥、蚜虫、蝇;也捕食蛛形纲、甲壳纲动物.其有益系数为37%。此外可以作为实验动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