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檵木,一种金缕梅科植物。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全缘;托叶早落。花4-8,短穗状或头状花序,花两性,4数;萼筒倒圆锥形,被星状毛,萼齿卵形,花后脱落;花瓣条形,花芽时内卷,雄蕊花丝极短,花药4室,瓣裂,药隔突出;退化雄蕊鳞片状,与雄蕊互生;子房半下位。果木质,被星状毛,2片裂,每片2浅裂;果柄极短或近无柄。种子1,长卵形,种脐白色,种皮角质1。

形态特征白檵木,金缕梅科檵木属灌木,稀为小乔木,高达12米,径30厘米;小枝有锈色星状毛。叶革质,卵形,长1.5-6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偏斜而圆,全缘,下面密生星状柔毛;叶柄长2-5毫米。苞片线形,萼筒有星状毛,萼齿卵形;花瓣白色,线形,长1-2厘米;雄蕊4,花丝极短,退化雄蕊与雄蕊互生,鳞片状。蒴果褐色,近卵形,长约1厘米,有星状毛,2瓣裂,每瓣2浅裂;种子长卵形,长4-5毫米。花期5月,果期8月2。

分布范围产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印度北部也有分布。多生于山野及丘陵灌丛中3。

生态习性喜阴植物,但不排斥阳光。橙木性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较强,能耐寒,生长适温为15~28℃,冬季能耐-8℃的低温。能耐干旱瘠薄,但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萌芽力强,耐修剪,不耐水渍4。

栽培繁殖用种子、扦插、压条及嫁接进行繁殖。嫁接用金缕梅科植物。种子于10月采种,11月秋播,也可将种子室内沙藏,翌年2-3月进行播种,播前用温水浸种,播后覆土,适当遮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发芽率较高,播后20天可发芽,培育2年后可用于园林定植;扦插于梅雨季节为好,剪取当年生枝条,插穗长10~15厘米,插前用生根粉进行处理,插于沙床及蛭石中,遮阴浇水,插后30~40天可生根;压条于5月进行,于枝顶20厘米处环状剥皮,用腐叶土包缚,外用薄膜包扎,保持缚土湿润,生根后于秋季可脱离母株分栽。槛木的园林定植在秋后或春季地温回升时带土进行。移植地应选择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橙木不耐水渍,切勿选择低洼之地。定植时穴内上足底肥,植前剪除病虫枯枝及内膛密集枝,深挖浅植,适当高抬,浇足定根水,3~4天后再浇第二次水,以后视天气情况再现再浇水。成片栽植注意剪除在运输过程中折断的小枝及枯根,植后注意遮阴。生长期注意水肥管理,长期干旱,注意浇水,特别是新稍、嫩叶、花朵同时抽发与开放时要保持土壤湿润,开花期间注意放一次磷肥,雨季注意防涝排渍,花后可剪除残花及对树形进行修剪,以培养好的树势和树形,为使花繁叶茂,秋后或早春注意施肥。盆栽盆土宜用腐叶土、园土及腐熟的饼肥配制。

主要价值白檵(jì)木金缕梅科檵木属灌木。檵木开白花,带条状,三五簇生,缀满枝茎。檵木可以入药。

白檵木生长缓慢,但长盛不衰,上千年的古树依然能开花结果;它的树皮在损伤95%以上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再生。

木材坚实耐用;核和叶含鞣质,可提栲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