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脊龙又名双棘龙、双盔龙,它是活于侏罗纪早期的兽脚类恐龙。双脊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文的“双冠”,因它的头上有着两个冠状物。因为外形独特,所以双脊龙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它还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主角1。双脊龙长约6米,体重达半吨,身高约2·4米。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它的化石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巴市西面的纳瓦荷印第安保留区中被发现。在发现骨头化石的几十呎之下,发现有大型肉食性恐龙的足印,可能是属于双脊龙的。从这些化石推断,双脊龙是生活于早侏罗纪的。科学家认为:双脊龙是侏罗纪早期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基本信息名称:双脊龙(Dilophosaurus),又名双嵴龙或双冠龙

释义:头上有两个脊的蜥蜴

种类:兽脚类

时代:侏罗纪早期

分布: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云南省禄丰县

食性:肉食[尸体、小蜥蜴、昆虫]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6~7米 站立高约2.4 米

推测体重:500公斤

命名者:塞缪尔·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1970

辨认要诀:头顶上长着一对新月形的巨大骨冠

简介双脊龙是最早出现的大型肉食恐龙之一。它有着短小的前肢和粗壮有力的后腿,特别善于奔跑。它的口中长满了利齿,能够追杀一些大型的植食恐龙。双脊龙的口鼻前端狭窄而柔软,灵活到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把小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找出来吃掉2。

发现历史双脊龙的第一个标本原先是由古生物学家塞缪尔·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于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由于当时的古生物知识有限,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种,魏氏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

直到1970年,塞缪尔·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重回发现处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本具有明显的两个冠饰,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于斑龙的全新品种,是独立的一个属,于是被命名为双脊龙。它的拉丁文名Dilophosaurus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冠”,因它的有着两个冠状物。他后于1984年再完整地重新描述整个分类。

形态特征外形双脊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脊龙。前肢短小,善于奔跑。是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

骨骼双脊龙的整个身体骨架极细。它的头部有两块骨脊,呈平行状态。头骨上的眶前窗比眼眶要大。它的下颌骨比较狭长,上下颌都长着锐利的牙齿,但上颌的牙齿下颌的牙齿长。双脊龙的后肢比较长,其中耻骨占了很大的比例。

双脊双脊龙的头上有圆而薄的头冠。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其头冠是雄性双脊龙争斗的工具。但是经考证,双脊龙的头冠是比较脆弱的,不太可能用于打斗。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双脊龙的头冠也许只是用来在求偶季节吸引异性的炫耀工具,如同现代雄性鸟类鲜艳的羽毛。头冠大的双脊龙可在群居中占有较大的地盘,并拥有和更多雌性恐龙交配的特权。

生活形态双脊龙能够飞速地追逐草食性恐龙。比如全力冲刺追逐小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或者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恐龙,如大椎龙等。在追到猎物后,会用长牙咬并同时挥舞脚趾和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紧食物。

有争议的食性双脊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脊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由于它的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因为双脊龙在上颌介于前颌骨和颌骨之间的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颌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喙,用来咀嚼食物。因此古生物学家推测它的觅食方式也许像秃鹫一般,专吃动物死尸,不同的是它只适于吃那些大型原始蜥脚类的死尸。要想吃大型动物的死尸必须装备有一个窄而钩状的前喙,以便撕裂动物的皮肤,而双脊龙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嘴。也有人提到,双脊龙能使用灵活的前颌从稠密的蕨丛、石头缝中叼出小蜥蜴。3

描述双脊龙可能是包含了角鼻龙下目及坚尾龙类的亲缘分支的原始成员。一些古生物学家则将它分类在腔骨龙超科中。最近发现的双脊龙皮肤痕迹,连同一组足印,显示它似乎是有羽毛的,但更详细的研究有待进行来确认这些所谓羽毛是否为植物。

双脊龙的足印亦在意大利北部特伦蒂诺近罗韦雷托及康乃狄克州洛基希尔等地方都有被发现,且是与弯龙的足印一同被发现。

双脊龙与腔骨龙的上颌部都有转折区间,前后齿列间也都有缺口。科学家们认为这两种恐龙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双脊龙的体型较大,而且生存于早侏罗纪,晚于腔骨龙约数百万年。中国双脊龙

中国双脊龙的骨骼,存于香港科学馆。双脊龙最独特的地方是在头颅骨上一对有可能只作装饰的圆冠,这些圆冠相当脆弱,不可能作为武器。2001年的研究指不同性别圆冠的大小亦有不同。另一个头颅骨的特征是在第一排牙齿之后有一个凹口,令它的样子很像鳄鱼。这个凹口只是轻轻的连接在前颌骨及颚骨之间。这个构造引起了早期的假说,认为双脊龙是吃腐尸的,因前排牙齿不足以杀死及担起猎物。其他腔骨龙超科亦有相似的凹口。

物种中国双脊龙现时双脊龙属下有三个物种,分别是月面谷双脊龙(D. wetherelli)、奇特双脊龙(D. breedorum)及中国双脊龙(D. sinensis)。当中的中国双脊龙并不肯定是否属于此属,由于它的颧骨前端并未接触眶前孔边缘,且它的颚骨牙齿是完全在眼眶前面及在泪骨前结尾,故是较接近南极洲的冰脊龙。这个物种是于1987年在中国的云南省与原蜥脚下目的云南龙一同被发现,并于1993年由胡绍锦描述及命名。

大众文化双脊龙多次出现在大众文化之中,最著名的是在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为可以像喷毒眼镜蛇一样射出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及拥有类似褶伞蜥的可收缩的皱褶。此外还有众多的电玩游戏也有类似描述。但科学家认为这些作品中的双脊龙有很大的错误。但是目前的研究证明,双脊龙的确会喷毒。

双脊龙出现在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与同名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之中。在电影版本中,双脊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但之前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双脊龙有这种行为。知道科技变得越来越先进,一些科学家们最终认同了这一观点。电影版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双脊龙的体型缩减,成为身长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龙。在电影的引述中则将这小型的双脊龙解释为幼年个体。这个造型不过是为了使这种恐龙拥有双重性格,使情节更有悬念,以及增加视觉冲击力而已。

在《侏罗纪公园》的小说版本中,双脊龙的高度为3米,没有皱折,但拥有毒性唾液,在咬伤猎物时派上用场。而公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后,打算将它们的毒腺移除,但必须杀死这只双脊龙,而遭到公园的拥有者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所反对。

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周边商品,包含了玩具与电视游戏,例如《侏罗纪公园:基因计划》(Park: Operation Genesis),甚至有街机游戏《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通常包含了双脊龙。另一种电视游戏《帕拉世界》(ParaWorld),则参考双脊龙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形象。另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游戏《侏罗纪圣战》(Jurassic Wars),则将双脊龙描述成喷出有毒唾液,如同电影的叙述。

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双脊龙同样被描述成会喷射毒性唾液的侏罗纪怪兽。

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也出现了一只双脊龙,该双脊龙将一只近蜥龙杀死,并吓走一群合踝龙。

在游戏《方舟:生存进化》中双脊龙亦有登场,游戏中的双脊龙有很大的向侏罗纪公园系列致敬的成分(体型较小,头两侧有类似伞蜥的肉冠,以及喷毒)。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