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即黄芪,又名黄耆、膜荚黄耆、一人挺、黄芪、木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简介北芪为多年生宿根性豆科植物, 多为野生, 后来经过发展也有许多是经过人工种植的。主要栽培品种为蒙古黄芪, 别名白芪, 又称绵芪、内蒙古黄芪。株高40~80cm。主根长且粗壮, 根条较顺直。茎直立, 有分枝, 具棱槽。单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荚果膨胀、膜质、半卵圆形。花期6-7月, 果期7-9月。

北芪多生长在山区、半山区的干旱向阳坡地上, 或向阳林缘树丛间。生长地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草甸土, 土中伴有大量石英砂、深土层松、有机质丰富, 无环境污染源。常年最高气温25~28℃, 最低-35~-30℃, 日照时间为2800~3000h, 全年无霜期100~180d,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北芪,即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黄(红)芪株高50-80厘米,主根粗大,圆柱形,稍带木质化;红红芪根外皮粗糙,红褐色,内部红黄色,白红芪根外皮淡白色,内部淡黄色;黄芪根皮淡褐色,内部黄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绿,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
黄(红)芪是深根系植物,宜种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喜冷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种皮较坚硬,吸水性差,发芽率低,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忌重茬,不宜在重盐碱地、涝洼地、粘土地种植。1

生长环境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分布范围产东北、华北及西北。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苏联有分布。

栽培技术播种育苗技术1) 选择沙壤土培育中药圃最佳。

2) 细致整地, 一般深翻30~40cm, 碎土耙平。

3) 施肥、结合整地施足底肥, 土壤消毒, 每25~30kg/667m2农家肥为主要有机肥5方左右, 有条件者增加到10方。无机肥二氨、尿素每7.5~10kg/667m2。

4) 播种前实行冬灌。

5) 播种采取春播, 土壤解冻后, 适时早播。采用大田或撒播方式, 播种量每667m2黄芪15~17.5kg。播前用50%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

6) 播种后进行复土0.5cm, 复沙0.3cm (复沙用细面纱, 每667m22.5m3) 。

7) 追肥, 每667m2尿素每次3.5~5kg, 年追肥1~2次。

8) 浇水, 不严重干旱时无需浇水, 以免浇水后土壤坐实板结, 影响药材根茎生长。暑天土壤特别干旱时, 适当浇一次水即可。

9) 越冬管理, 不需要任何覆盖物能自然正常越冬。1

换床1) 翌年春季对培育药材的一年生苗进行换床移植, 挖出的一年生苗0.5kg鲜重约120株左右, 产苗量667m2可达20万株左右。

2) 移植密度株行距一般为15×30cm, 植苗量1.5万株 (约60kg) 。

3) 移栽时将苗根平放于深挖7cm左右的沟内, 再复上土, 整平即可。平放苗根主要是便于起苗, 不影响根茎的生长。否则, 二年生苗根茎达80cm长, 起苗时就需挖80cm深, 增加起苗难度, 费时、费工, 起苗成本费用相应增加, 会降低经济效益。所以平栽比直栽好。

4) 事先规划好的采种苗不需要换床移植, 一般当年就有少量开花结实药株, 第二年全部开花结果。每667m2可采种35~40kg。在青海地区一般7月中旬左右黄芪种子基本成熟, 视成熟程度采种, 随熟随采。

5) 采种及种子处理。种子采回平摊在土场面上或布单上晒干, 千万不能在水泥地上晒, 一面晒成铁种子、播后严重影响发芽和出苗率。1

田间管理1) 松土、除草。

2) 病虫害防治。主要有蝼蛄、金针虫、金龟子、地老虎、叶甲、跳甲、蚜虫, 苗期要注意观察, 一经发现用乐果、敌百虫500倍液浇注或喷雾防治。常见病虫害主要是白粉病和根腐病 (我们在田间地头看到的便是白粉病) , 可喷160倍波尔多液进行防治。1

功能主治黄芪乃补气之司令, 建脾之统帅, 补血之精华。黄芪这味药无论是古还是今, 在药用上都有深入研究探讨的价值。

黄芪异名:戴 (《本经》) , 戴椹、独椹、蜀脂、百本 (《别录》) 、王孙 (《药性论》) 、百药绵 (候宁极《药谱》) 、绵黄耆 (《本草图经》) 、黄芪 (《纲目》) 、剑芪 (刘士廉《医学集成》) 、土山爆张根 (《新疆药材》) 、独根 (《甘肃中药手册》) 、二人抬 (《辽宁经济植物志》) 。2

黄芪性微温, 味甘, 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 生用固表托疮。2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 略扭曲, 长20~60cm, 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 微温, 具有补气固表, 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 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水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 概而言之, 其性味功用大致是: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二经, 炙则温中, 生则泻火。可久服长服, 是一种有效的升阳补气药。具体说来主要作用有4方面, 即温肌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固表虚之盗汗。红皮黄芪性寒, 排脓消肿凉血退热, 治疗骨蒸痨热的功用超过黄皮黄芪, 但补气健脾之功远不及黄皮黄芪。黄芪的功用有5个。即:

①益元气而补虚, 治疗慢性衰弱症。以往认为黄芪治疗此症必长服久服才能有效, 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 可就仲景的用药趋势向上看, 可以肯定说, 对衰弱性病有一定疗效。

②益中气治疗中气下陷。腹肠为脾胃所司, 苦泄与鸣, 中气下陷, 亦即脾胃下陷。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 东垣谓内伤者, 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

③泻阴火去盗汗兼治虚汗, 治疗肌表衰弱症, 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

④去肌热排脓消肿而止疼痛。

⑤托阴疮活血为疮疡之圣药。据近代研究, 黄芪可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扩张血管, 改善血行, 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 故可治慢性溃疡痈疽。肥白多汗之人可用黄芪, 黑瘦人服黄芪易出现胸腹肿满, 因而主张不用。从功用上看, 黄芪配防风功力可加倍, 但防风能制伏黄芪, 二者虽相畏, 但配伍起来可相辅相成, 止汗之功大增。故玉屏风散非黄芪防风则不能奏效。2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 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 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临床实践证明, 黄芪不仅对体虚感冒、慢性肾炎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还是中风患者的良药。不少中风病人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从中医的角度看, 其表现是“本虚”为主, 兼有标实, 出现一侧肢体软弱无力、容易疲劳、胃口差、口淡、多汗、解大便不顺畅等气虚症状, 常可选用黄芪进行治疗, 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 黄芪的性味甘、微温, 有补中益气、止汗等的作用。黄芪还有生黄芪、炙黄芪之分, 炙黄芪偏于补气, 生黄芪偏于生肌。中风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 最好选择炙黄芪来泡水当茶喝, 每天常用量为30~50g, 可连用3周, 停1周为1个疗程。2

近代药理的研究证明, 黄芪花能够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肾组织病理改变和保护修复肾小球基底膜, 对肾炎、肾病和肾衰模型均有保护作用。对于检测已成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试验大白鼠, 黄芪治疗能降低血糖, 使肌酐清除率下降, 从而改变糖尿病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 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和肾肥大指数。2

有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酮、多糖、黄芪皂苷黄具有显著的抗氧化, 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多种自由基, 有试验表明黄芪能降低高脂性肥胖大白鼠的自由基水平。还可以去卵巢引起的大鼠肥胖, 恢复抗氧化能力, 降低FFA水平。2

黄芪还可作用于心肌, 使心肌细胞内CAMP增高, 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酶, 使Ca2+通过蛋白磷酸化Ca2+内流增加。黄芪皂苷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 具有稳定细胞膜, 保护心脏细胞, 增加抗缺氧能力。 对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激活并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黏稠度及凝固性, 松弛平滑肌, 扩张脑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血循环, 尤其改善微循环, 可以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能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 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进而减轻中风缺血引起的损伤。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