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形态
鱼虱(fish louse)亦称鲤虱(carp louse),复数为fish lice或carp lice。雌雄性形状相似,头部与第一至第三胸节愈合,形成头胸部。头胸部宽而背腹扁平,通常呈卵圆形。头胸部的前端有1块额板,多数种类的额板有2个吸附器官,称作前月面,但有的种类无前月面。头胸部的后端中央突出部分称中叶,两侧有2个突出的侧叶。头胸甲上有几丁质的隆线,呈“H”形,称为肋脊,从肋脊的两侧还有2个侧肋伸向侧叶。头胸甲的边缘有1圈透明的缘膜。第四胸节甚小,为自由胸节,所以活动关节通常在第三、四胸节之间。生殖节扩大,但一般不大于头胸部。腹部一般较窄小,但亦有长于生殖节者,分l一4节;尾叉形状不同,末端通常有尾刚毛。头胸部的附肢有第一、二触角,大颚,第一、二小颚,第一、二颚足,第一至第三对胸足。独立的第四胸节上有第四胸足,生殖节的后侧角上还有第五、六胸足,仅为1个小突起上的1或数根刚毛。此外,在头胸部腹面中央第一胸足的前方有1个倒“u”字形的几丁质结构称为胸叉,胸叉的形状是本科种类的鉴别特征之一1。
超微形态触角第一触角分两节,基节较粗大,前缘分布有两排羽状刚毛,基部与前额缘愈合,在愈合处有一个圆盘状的前月面,前月面形成皱折状。虾鱼虱的第二触角在雌雄个体中已完全分化,雌虫的第二触角分两节,基节短而粗大,呈三角形,末端有两枚小刺,末节特化成一钩状刺,稍向后面弯曲。基节与末节的关节处不能自由弯曲。雄虫第二触角同样由两节组成,基节长而大,圆柱形,在基节的内边缘形成一排纤毛行,末节比雌虫的强大,并分叉成一长一短的两钩状刺。雄虫第二触角白任基节与末节的关节处能够自由弯曲2。
口器根据堵南山的描述,,挠足类的摄食器官包括口管,第一、第二小鄂,大颗,第一、第二颗足,鲜鱼虱的口管圆筒形,端部的上下“ 唇” 各为一排纤毛行,其纤毛以中问较长,随着向两侧延伸而变短,口管中可见尖锐的牙齿。第一小颗呈三角形,末端较尖细,位于第二触角的后端。第二小颗呈尖三角形,位干口管的两侧,其基部附有一大一小的2 纤毛束。第一颗足较细长,分2 节,末节的端部双叉状,叉的2 支一长一短,长支上在不同角度分布着三纵列锯齿行,其末端呈镰刀状,短支于两侧分布着锯齿行。第二颗足分两节,基节较强大,末节尖细2。
游泳足第一游泳足为双肢型,基节粗大,圆柱形,端部外侧具一根羽状刚毛。内肢极端退化,仅成为基节末端内侧角的一沈状突起。外肢分两节,第一节较瘦长,末节较短小,端部有4 根(镰刀型) 羽状刚毛,刚毛向内弯曲。
第二游泳足比较发达,由一基节和内外两分肢组成。基节较粗大内肢分为三节。第一节较短,第二节长度约为第一节的两倍,末节长度略小于第二节而比第一节长。内肢的羽状刚毛分布为1,2,6。在第二、三节的外侧各具一片刷状的细小刚毛。外肤也由三节组成,第一节和第三节较长,第一节较短小,每节末端的外侧各具一枚刺,第一节的刺较强大,第二节的刺次之,而末节的刺较弱小,各刺的两边缘均为锯齿状,第一节末端近刺的内侧有一庞状突起。外肢的刚毛排列为1 ,1 ,5。.
第三游泳足为双肢型,位于头胸部的后缘。基节扁椭圆形,于基节后缘分布有一排膜状细刚毛。外肢分两节, 第一节较短小,其外缘同样分布着细小刚毛,第二节为扁圆形,上有六根较短的羽状刚毛。内肢不分节,扁圆形,其外侧分布着一排类似于基节的细小刚毛,从外侧角始至内侧共分布7 根羽状刚毛,刚毛的长度以外侧角最短,而后往内侧逐渐增长。
第四游泳足为单肢型,共分为4 节。基节粗大,于末端的外侧附生一根弱小刚毛。第二到第四节瘦长,其羽状刚毛分布为1 ,1,3 。第二、三节和第四节的第一、二刚毛粗而短,第四节的第三根刚毛较长,成镰刀状。在第二至第四节各刚毛基部,分别有一梳状苞片2。
附生毛的形态在电镜下,于第一小颖基部、第一小颗后端体表、第三游泳足连接板和尾叉基部靠中央处,可见各种形态不同的附生毛。小颗基部的附生毛由靠后端处平排着2 个孔各长出一毛基体,在离开孔口时各毛基体分支成4 根等长的发状小毛,并于不同长度处形成球状结节。第一小濒后端体表的附生毛形态结构类似于小额基部的附生毛,不同的是在孔口附近分支成6 根等长的发状小毛。第三游泳足连接板和尾叉各分叉基部靠中央处的附生毛则与前者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别。虽然均由体表的毛孔所长出,但它们在形态上仅为一短小不分支的小毛2。
发育历期雌体有一对长圆柱形卵囊,各卵囊内盘状卵子叠成一列。个体发育过程与一般桡足类不同,由卵孵出的无节幼体末端常有一对附属物,称为腹附体(abdominal append-age),蜕皮一次后,就变成后无节幼体,再蜕皮一次,变为一龄桡足幼体。这三种幼体都在水中营浮游生活。一龄桡足幼体又蜕皮一次,变成二龄桡足幼体。二龄桡足幼体找到宿主后,用第二触角固着在宿主体表或鳃上,立即变成“蛹”,蛹在原来二龄桡足幼体的角质膜内不吃不动,前端生出一条额丝(frontal thread),逐渐变成附着幼体(chalimus)。附着幼体利用额丝附着在宿主体上。幼体蜕皮时,额丝并不脱落,每蜕皮一次,额丝基部就多一个“盘铗”,因此由盘铗可以推算出蜕皮次数和幼体龄期。附着幼体共蜕皮3次。有4个龄期。四龄附着幼体蜕皮一次后,就进入成体前期(pteadult),而成为末期幼体,或称五龄附着幼体。这时雄体已基本成熟,而雌体尚未完全成熟,再蜕皮一次,额丝脱落,变为成体。总之。前期的幼体自由生活,而后期的幼体以及成体都营寄生生活。但雌雄成体交配时也在水中营短期的自由生活,随后再寻找宿主寄生。雌雄体的形状与大小都近似,且寄生在同一宿主上。宿主多为鲽科与鳕科海洋鱼类,少数为淡水鱼类。本科种类多,约有50属,分为4亚科3。
生活习性善游泳,但有许多种类往往以翻筋斗的方式在水中前进。以吸盘牢固地吸附在宿主皮上,用盘状的刺吸口器取食血液和黏液。
鱼虱不具宿主种别性,各种淡水鱼皆可被寄生,多半寄生于血液循环充足的区域,如鱼鳍基部,嘴周围。当饱食血液後常会离开鱼体,躲于环境,再附着另一尾鱼,故具更换宿主能力。雌虫受精後,离开宿主于水生植物、石块等产下100~300个具点黏液状的卵,排列呈长列状。
幼虫和成虫皆营寄生生活, 身体大而扁平。活体时透明,与寄主体色相似,外形像臭虫大小的虫体。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性,寄生病鱼体表,鳍和鳃盖内侧。鱼虱的腹面有许多倒刺,似把钉般地吸附鱼体上,在鱼体上不断爬动,并以其腹面倒刺、口刺、大颗, 刺伤、撕破鱼体所寄生部位,分泌毒汁,致使病鱼出现极度不安,在水中急剧狂游和跳跃,严重影响食欲,鱼体消瘦,由于鱼虱吸食鱼血,引起鱼贫血,体表皮肤有许多伤口,促使鱼体感染微生物,从而造成鱼类死亡4。
分布范围鱼虱于世界各地皆有分布,主要生存于温带淡水水域中,但亦有一些种类可生存于咸水或半咸水水域。鲤鱼、草鱼、吴郭鱼、鳗鱼等淡水鱼类常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