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蠊目
蛩蠊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蛩蠊读音q1ónq lián),现知共1科3 属27种和亚种, 分布于北美( 加拿大、美国) 西部的落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以及日本、南朝鲜、西伯利亚东部滨海地区和我国吉林长白山区. 该目昆虫地位古老, 具有直翅类的许多原始性特征并兼有襀( 读音j i) 翅目、纺足目及缨尾目的某些特征, 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直翅类的综合成员, 与古昆虫中的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十分接近, 是唯一的古老残遗类群, 堪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蛩蠊目昆虫对探讨昆虫纲的起源、演化及其与地史演变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蛩蠊目昆虫在我国一直没有发现, 成为我国唯一没有被发现的昆虫目。国内不少昆虫学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一直为能在我国发现蛩蠊目,昆虫抱有极大热忱和期望。
1986 年8月28 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昆虫学工作者在我国东北第一高峰— 长白山区进行科学考察, 当在滑坡碎石间俯身向上攀登时, 发现眼前有一形似黄蚂蚁的昆虫在爬行, 立即采到手中。它宽宽的头, 硕大的前胸, 长长的鞭状触角, 黄褐色的细长身躯拖着两条分节的尾须。采集者如获至宝,这是在我国国土上发现的第一个蛩蠊标本。
这个唯一的一头雄性标本带回北京后,经研究鉴定,与产自日本的日本蛩蠊Galloisiana nippo-nensis非常近似,但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拱弧,而中央向内明显凹进等特征, 是世界上尚未描述过的新种。因为它是我国的第一个蛩蠊目昆虫种, 故命名为中华蛩蠊。新种于1987年正式发表, 从此填补了我国该目昆虫的空白。
中华蛩蠊的雄性正模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随着进一步的考察,今后有望在我国东北地乞区的高山地带特别是长白山区发现和采集到更多的中华蛩蠊个体及标本。1
形态特征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
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略狭,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
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齿状突起。
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略长,顶端尖。
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
前胸背板长略胜于阔,前端较阔,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四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狭。后胸背板阔约为其中长的1.7倍。
腹部背板10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阔,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状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弯曲的锥状体。
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4根,外侧面光,内侧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胜节略短于腿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卵形,爪单齿。
中足腿节显较前足为细,各侧面着生刺状毛;腔节约与腿节等长,各侧面具刺状毛,端距2根,附节同前足,后足腿节显较前、中足细长,背面具刺状毛2行,内侧面1行,腹面内沿10~12根,外沿7书根,胶节长于腿儿 跑节显长于前、中足附节2。
身体细长,没有翅膀。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和触角琥珀色,较淡。体表有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中央有一个模糊的黑斑。较小的黑色复眼,丝状触角,有34节,尾须很长。
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蛩蠊目昆虫多分布在高纬度山地和高原, 靠近冰川和融雪地带的河、湖附近, 海拔较高, 气候冷湿。成虫、若虫栖居在山顶滑坡碎土石间、木头下, 以及雪地、冰洞和其它洞穴中; 多于夜间外出觅食活动, 取食昆虫碎片或苔藓。中华蛩蠊产地约在北纬42 度, 东经128 度. 采集地点位于长白山体顶部天池瀑布左侧陡崖下的滑坡滚石地段, 海拔2000米, 处于岳桦林带上线, 上接山地苔原植被带, 生长有蒿、景天、棘豆、风毛菊、龙胆、马先篙、高草及苔藓、地衣等多种高山植被. 当地年均温在0℃ 以下, 冬季积雪时间长达230以上。采集时阴天, 虽值中午, 但气温很低,成虫爬行于地面, 行动敏捷。其它不详。1
栖息环境国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尔泰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此类昆虫生活于高山和高原。休息时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上及洞穴中。
生活习性昼伏夜出夜晚活动。主要为爬行。
食物结构杂食性。以植物和小虫为食。3
分布范围中华蛩蠊在中国分布于吉林长白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2
繁殖方式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变态不明显。雌虫羽化约1年后成熟,在土内或苔藓上产卵。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种类栖居于穴洞内。卵生成长,变态不明显.。3
种群现状该物种现濒临灭绝,原因如下:
栖息地遭到破坏。
生物链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分布区过于狭小。3
保护级别1985年,中国昆虫学家在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区首次发现了这种蛩蠊目昆虫,后正式被命名为“中华蛩蠊”。
1988年,中华蛩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中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5
保护意义极稀有的种类, 是蛩蠊目昆虫目前在我国唯一的代表种, 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对蛩蠊目昆虫系统发育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保护措施建议加强野外调查, 开展种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寄主及其生物与生态学规律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在已记录的分布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 加强对栖息地生境的保护与管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