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玫,别名刺玫果、红根。夏季采花,阴干;果期采果,春秋采根。山剌玫果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山刺玫RosadavuricaPal.的干燥成熟果实。

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资源丰富。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是蔷薇属一系列花大艳丽的栽培品种的统称。

简介别名刺玫花、山刺梅、野玫瑰、赤蔷花。

蔷薇科多年生蓉叶小灌木。

识别要点:1、高4~5尺,多分枝,枝上有弯钩刺。2、单数羽状复叶,椭圆形,叶脉明显,边缘有锯齿。3、花桨红色,很香,花落后结球形红色小果。

玫瑰果实可食,无糖,富含维他命C,常用于香草茶、果酱、果冻、果汁和面包等,亦有瑞典汤、蜂蜜酒。玫瑰原产是中国。在古时的汉语,“玫瑰”一词原意是指红色美玉。后来,一种野生蔷薇属植物Rosa rugosa,因果实又大又红艳,因而以“玫瑰”作为称呼。在日本Rosa rugosa称为浜茄子,朝鲜称为海棠花。红色的玫瑰代表这爱情,黄色的玫瑰代表着友情。

形态特征直立灌木,株高1~2米。枝无毛,小枝及叶柄基部有成对的皮刺,刺基部膨大。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9枚,长圆形或长椭圆形,1~3.5厘米长,6~15毫米宽,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有白霜,沿脉有柔毛和腺点托叶大部与叶柄连;叶柄和时有柔毛和腺毛,有时具小皮刺。花单生收数朵聚生于叶眩,直径4厘米;有苞片;尊片披针形,与花瓣等长,花粉红色;花梗长,粗壮,有腺毛。蔷薇果球形或卵形,直径1~15厘米,红色,无毛,萼片宿存。花期6~7月,果期8~9月。1

生长环境喜暖,喜光,耐旱,忌湿,畏寒。好生于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夏秋季为生长期,冬季室温在3℃以上能安全越冬。如在15℃以上,加上充足的阳光,仍能继续开花。冬季室温若能保持在15℃以上,整个冬季能开花不断。

湿度太低叶片会全部脱落,进入休眠。花期要求阳光充足,每半个月施用一次追肥,有机液肥或复合化肥均可。宜于疏松砂质土生长。

分布范围非洲马达加斯加、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

主要价值采集加工药用:花、果,夏季采花蕾,果熟时滴果,阴干备用。花瓣可提炼香精,制作食品。

功效野刺玫果花又叫野玫瑰,泡水喝有强心润肺、安神、靓肤、香体等功效;香味浓郁怡人,幽雅持久,排毒养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神通气爽,而且身体排出的汗气俱香,起到香体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肤色红润,可治肝气郁结(情绪)引起的胃痛。精品玫瑰花(蕾)性质温和、男女皆宜。平衡内分泌、补血气,对肝及胃有调理的作用、并可消除疲劳、改善体质,玫瑰花茶的味道清香幽雅,能令人缓和情绪、纾解抑郁,常饮可去除皮肤上的黑斑,令皮肤嫩白自然。2

药用价值【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以花、果和根入药。夏季采花,阴干;果期采果,春秋采根。

【性味归经】

花:甘、微苦,温。

果:酸,温。

根:苦、涩,平。

【功能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调经。用于吐血,血崩,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

果:健脾胃,助消化。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小儿食积。

根:止咳祛痰,止痢,止血。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3

注意事项为了防止病虫害,树体受伤后伤口分泌白色乳汁,有毒。虎刺梅开花时,花柄上的粘液,能粘住小虫,这也是它保护自己免受虫害的防线。这些液体对人的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下泻、头晕。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